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素材(鲁迅为什么会走上文学这条路)

4156 完若星
摘要:鲁迅先生学医归来发现,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人们无知守旧、麻木不仁。医术虽然可以医治身体上的疾病,却不能医治精神上的愚昧,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在文学这条道路上,鲁迅先生别树一帜,写下了众多经典著作。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这似乎就是鲁迅先生为自己书写的代言词。

鲁迅先生出生在官僚之家,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惜在他12岁那年,祖父因事下狱,父亲又抱重病,家道中落。

他经常为父亲奔波于质铺和药店之间,遭人冷眼,倍感世态炎凉。

当他倾尽所有,父亲还是抱病离开时,他悲痛中,为自己许下了一个求医梦。

只是他学成归来发现,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人们无知守旧、麻木不仁。医术虽然可以医治身体上的疾病,却不能医治精神上的愚昧,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在文学这条道路上,鲁迅先生别树一帜,写下了众多经典著作,《呐喊》是他众多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病,两老人将千辛万苦攒下的钱去买人血馒头给他吃,只是听说那是治病的良药。

就在一个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华老栓带着华大妈给的一包洋钱,急匆匆地出门了。

街道上黑压压一片,除了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就只看见他的双脚一前一后地走着。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虽然天气寒冷,华老栓倒觉爽快,仿佛变回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步子跨得格外高远。

因为他心里知道,这是去给儿子买救命的“药”。

到了约定地点,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像两把刀,嘴里嘟囔着,“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华老栓抱着裹着馒头的包子像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幻想着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可以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回到家,华老栓夫妇把鲜红馒头用老荷叶包着在灶火上烤。随着一阵红黑的火焰冒起,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

华大妈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跟小栓说:“吃下去吧,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下,好像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奇怪。

他小心翼翼地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展现在面前的只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

也许有人会好奇,小栓最后的结局会如何?很遗憾,最终不过是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又多了一坐新坟。

俗话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可买。殊不知,世上也没有治愚昧的药可卖,可以医治愚昧的,惟有知识。

诗人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唯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冲破认知边界,走出愚昧无知的牢笼,找到通往幸福之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