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挂清的讲究(探讨清明节悬挂清明符的意义)
清明挂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礼仪之一,清明节时向先人祭祀时所做的一种活动。
相传,这个传统是来自于唐玄宗时期的佛教传入,发展成了一种支撑宗教、道教、阴阳五行八卦等多种流派的风俗。
清明挂清的讲究非常多,下文将从清明挂清的起源、清明挂清的含义、清明节的意义等方面加以阐述,让大家了解清明挂清的起源、讲究和意义。
一、清明挂清的起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初年的初唐时代,就有敬神祀祖的风俗;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些风俗逐渐演变成为清明祭祖风俗。
从古代祭祀的方式来看,古人在祭神祀鬼时,除了燃香、盛食之外,还有挂清的习俗。清明节期间,亲人们会为已故父母等带上“清旗’’,“清桐叶’’等来表示思念之情。
古代的祭祖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之间,因为这上一年的谷物已经收获完毕,可以充当祭品和祭帽所用的饭食。
在三月初一日的早晨,遗孤子女认真的洗涮父母的墓碑,将其装上新绸纱,点起香火,磕响头,向死人祈求普渡。
二、清明挂清的含义
从字面上看,“清明挂清”意思是用鲜花、新帛等物品悬挂于祖先牌位上的意思。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祖先是精神上的存在,因此必须给祖先挂上可以美化精神环境的物品,主要包括清香、浮图、幡旗、石块、瓷器、水桶等。
这些物品的悬挂是表示对祖先的尊重和思念。
人们相信,清明节是人与天、人与祖先交流的时候,行清明节礼仪能够传递亲情的温暖和祈求幸福的寄托,与祖先的心灵相通,是表达对祖先的思念、缅怀、祭拜等许多美好意义的象征。
三、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节气,既是人们感谢鬼神的节日,也是对祖先的悼念祭祀节日。
清明节的意义在于思考我们的先人,缅怀他们所为之努力和舍己的精神与品质,增加对历史记忆的深度认识,提升对尊重人的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的重视。
同时也是拾起中华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的机会,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传承文化精髓,维护社会文化的稳定与凝聚力。
清明节的意义不在于表面上的寄托和仪式,而在于焕发出的精神内涵。
四、清明挂清的讲究
1.摆放清香
清香是代表五谷、五味、五色的鲜花和烛香,摆放时要默念祝福语,表示对先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挂麻线
挂麻线也是衡量清明祭祖程度的标准之一。挂线需要用细的白色麻线,不能断并不能交错,代表生命永存,人世间的线也不能断。
3.挂动牌
清明节是一个十分敬重祖先的节日,悬挂动牌则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在悬挂动牌时,会在牌上写上各种愿望和祝福,让先人在天堂上得到平安与祝福。
4.烧纸钱
烧纸钱用于祭祀仪式中,代表家族的财富祭奠。这种行为是表示后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敬重先人的尊重心情。
当然了,由于影响环境,这个行为被禁止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并需要向当地政府备案。
5.扫墓
清明节最隆重的活动就是祭扫坟墓。亲戚回到家族墳前,祭拜先人和先辈,扫墓排除阴气,为先人躯壳照料。
五、总结
清明节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在形式上包括清明祭祖和祭拜文化等,其实际上的实质是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家庭、亲情、礼节等各种重要价值的认识和体现。
从这一点来说,清明节不仅是亲情的维系,更是中华文化中保卫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清明挂清的实施也是一种值得称道的传统,这个行为让人们不忘对过世的亲人与祖先的敬重和思念之情,也是一种保护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多年以来,清明节的庆祝方式沿用至今,并渐渐植入到新文化、新思想、新工具和新技术的文化逻辑里。
在中华文化中流传多年的节日中去学习和观察,不仅可以寻找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可以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在文论上的奇特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