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压能力是什么意思(可以从那两个方面理解抗压能力)

5139 紫映波
摘要:抗压能力一般指心理承受力。一般来看,心理承受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从狭义的角度看,即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承受力与先天的神经特征有关。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的耐受性大小、强弱以及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性是不同的。

抗压能力一般指心理承受力。一般来看,心理承受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从狭义的角度看,即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承受力与先天的神经特征有关。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的耐受性大小、强弱以及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性是不同的。

有的人耐受性高、兴奋和抑制平衡,他们能够承受较大的刺激,这样的人心理承受力强;而有的人则相反,他们不能承受大的刺激,其心理承受力弱。

从广义的角度看,心理承受力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挫折、对苦难等非自我性环境信息处理的理性程度。

人在一定意义上是我向性的,即人总有自我肯定的倾向,总是自然地以自己的标准作为衡量事物的依据。

如果事物不以自己的标准来发展,就会产生否定、排斥的看法。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一个人以绝对的我向性来支配自己,他们不能操纵不同于自己的事情,然后出现严重的社会不适应,也可以说他的心理承受力弱。

相反,如果一个人以可变的、接纳的方式处理非我向性事物,他就能够适应社会,可以促其耐受力增强。在现实生活中,广义的心理承受力更有现实意义。

为什么成大事、活出自己要具有抗压能力?所谓成大事、活出自己,就是要做有别于传统、有别于大众、与众不同的事。

人是群居性动物,群居性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听到或看到有别于长期形成的、约定成俗的说法和做法。

社会能不断发展进步,就是由不断的探索未知带来的。探索未知就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有别于传统的想法和做法。

当我们说出有别于大众的话或者做出有别于大众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周边的人会本能的不假思索地反对,他们不愿意看到和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人或事。

因为这样打破了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规则和状态。为什么他们不喜欢被打破呢?

因为打破现有的规律和状态,就意味着在既定规则里上中层人会失去现有的资源,下层人还得重新学习适应新的规则。

下层人之所以成为下层人,主要是他们不爱思考,爱墨守陈规,不敢想不敢做,爱随大流,因为这样既不用动脑,又没人反对。

所以我们如果想成事,想活出自己就得先经过别人反对、说闲话、给你各种阻力、施压这一关,这就得需要我们有相应抗压能力。

怎样才能拥有抗压能力?

1、首先得有想成事、活出自己的强烈愿望,这种强烈愿望又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种种遭遇和困境。

动力来源于压力,活的舒舒服服很滋润的人,是不会有改变的愿望更没有动力的,他们只会阻止改变。

2、有足够的胆量。

3、脸皮厚。

4、坚定不移的信念。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