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什么意思(如何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呢)
对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考
人总是偏激的。
就拿b站上的虚拟偶像为例,一家名为a-soul的公司名下的几位虚拟偶像主播。
目前人气最高的是“萝莉”标签的“嘉然”,其次是“御姐”形象的“乃琳”。
一位是娇小软萌小可爱,一位是高冷香艳大姐姐。而其他的几位类似于“向晚”“贝拉”,仅相较于第二位的“乃琳”来说,都有着不小的差距。
在我一番观察下来,其他几位可以说都是很优秀的,但凸显出的很大问题,便是各方面都很平均。相较于“嘉然”与“乃琳”,她们语言没有很大的人物特色,或者不能引起广泛大众的关注与共鸣。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呢?
“中国人应该记住的是墨子,而不是孔子。”有位热心的读者留言说:“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一开始,字面意思上理解是很完美,但是在思考片刻后,便会发现其难以自洽,操作起来难度亦非常大。
就回到刚刚的例子,取其精华,表面上就可以说是取其优点,或者是引人注意的特点。
那么“嘉然”喜欢美食,如果看过她一次直播的人就很可能会知道,并且这也很有标识度。当“虚拟偶像”与“美食”联系起来时,那你大概率会想起“嘉然”。
此外,“嘉然”的声音娇小甜蜜,喜欢讲一些可爱的话,很经典的,比如“xx可爱捏!”就会很惹人喜欢。
这两点都是“嘉然”很大的优点,或者说亮点,但将这两个优点给“乃琳”会如何?
一个长得冷艳,身材高挑修长的女生,动不动就说:“小鸭子好可爱捏!我敲喜欢糖葫芦的!”
虽然也有种反差萌的感觉,但是我依旧觉得目前走“御姐”范的“乃琳”,我会更喜欢。
这就说明了几种类似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取它们的精华。保不准拼凑出来的满是缺点,很违和的“缝合怪”。
就比如,角像鹿、蹄像牛、头像羊、尾像驴,罕见的中华鬣羚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在她那里是亮点,但安在自己身上就是缺点。
这所体现出的很大问题便是你选择了他人与你自身很不兼容的特点。对于这种尽管在他人身上体现出来是很大的优点,但是安到自己身上就会是莫大的伤害,其实是非常不可取的。
回到那篇文章,墨家与儒家可以说是底层逻辑就有很强的冲突,互相借鉴对方精华,都会有可能使整套理论站不住脚。
而来谈谈我的改进措施。
我觉得取人之长本身是没错的,但要是与自身至少在底层逻辑不冲突或相似的基础上,拿来作为补充、改进以求更好,是没有关系的。
比如我认为墨家可以取法家之长,因为墨家有很多规矩,是在“义”的基础上建立的,从道德思想层面来约束个人的,那法家的法治便很有用了,物质上、实质的也更有奖惩,那就更合理了。
而对于许多我认为可以自然演变的,类似于要有“爱,共情,悲悯”这些基础的,不用使用“拿来主义”。
随着时间推移,是自己也会悟到的内容。借鉴一下也不是不可,一定程度上,也是加快了演变进程。但在我看来,这也不太算我们心中所想象的那种精华的含义,因为倘若谁都有的东西,那还有必要称之为精华吗?
这便是我对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个人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