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砸缸被救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7054 杭梦露
摘要:说起“司马光砸缸”我们那可是耳熟能详,毕竟是小时假我们都听过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可是他救得人到底是谁呀?被救之后怎么样了?长大以后是不是也有一番成就呢?这些老师当时似乎没有给讲过。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砸缸背后的故事。

说起“司马光砸缸”我们那可是耳熟能详,毕竟是小时假我们都听过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可是他救得人到底是谁呀?

被救之后怎么样了?长大以后是不是也有一番成就呢?这些老师当时似乎没有给讲过。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砸缸背后的故事。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光山担任县令期间,司马光出生了。司马池于是根据自己在光山做官这一点,给自己的儿子做了命名。

司马光的名字由此而来。其实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中总是存在着无形的壁垒,将人局限在不同的圈子和阶层里面。这一点或许是人类永恒的宿命。

在宋朝也不例外。因此可想而知:作为县令公子的司马光,其玩伴也几乎不是山野乡民家的子弟。最起码也得是当地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家的孩子。

实际上,司马光救下的那个孩子,名字叫上官尚光。上官尚光的家族,是光山县的望族。而在宋朝,上官家族在光山县的话语权,不次于朝廷派来的司马池。

毕竟,司马池虽然有朝廷的力量做背书,而上官家族则拥有着土势力。因此,司马池到光山县做官,和当地望族打交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因为父亲们走的近所以司马光和上官尚光自然便成为了玩伴。

一次,众多年龄相仿的孩子在庭院里面追逐嬉戏,一个孩子不小心爬上一个装满水的大缸,然后不小心失足跌入其中。

古代没有如今这样便利的自来水系统,所以人们都会用一个巨大的"瓮"来装水以供生活所需,可以想象一个孩子掉进去会有多危险。

一方面,瓮中全是水,孩子如果不习水性或是仓皇中导致呛水,可能会直接溺毙。

另一方面,瓮的形状往往是腹部较大、瓶口较小,所谓"瓮中捉鳖"就是在说乌龟进入瓮里后因为瓮口小难以爬出。

孩子们看到有人失足落水,都吓得仓皇而逃跑去告诉大人,因为他们觉得以自己的力量是没法将人救出来的。

这时,司马光却没有慌乱,他急中生智,知道如果只是瓮,那最多将失足的孩子困起来,而水才是最危险的,当务之急是将水排出。

于是,他举起石头向缸砸去,成功将之砸破。随着水的大量流出和瓮体的破碎,孩子也脱离了危险。


这件事情之后,因为司马光的救命之恩,于是他们两家人的关系都非常的亲密,亲如一家,而上官尚光一直也是铭记着司马光的恩情。

上官尚光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在学习上也是成绩名列前茅,通过科举,成功的进入了仕途。

不过进入官场之后的他,因为自己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所以不久就被当朝皇帝贬回老家了,成为了一名教书育人的教书先生,并且深受爱戴。

而且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上官尚光经常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案例向自己的学生陈述当年司马光砸缸救了自己的事情。

并且要求学生们要学习司马光临危不惧以及聪明好学的优秀品质。不仅如此,上官尚光还为司马家修建了感恩亭,以此来报答他。

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司马光,也正是因为司马光救了这个男孩,也让司马光的事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


后来司马光进入了仕途之后,得到了朝廷的一致喜爱,这还多亏了上官尚光的宣传。

后来的仕途中,司马光走的还算顺利,对比之下,上官尚光更加喜欢在教育行业发光发热。

虽然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被写进课本里,但关于上官尚光大家却知道得不多,老师也没有告诉我们后来发生了什么,不过究其原因大概有这几方面。

第一,大家接触这故事的时候还是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老师讲多了反而不容易听懂。

第二,这个故事在宋史也不过寥寥几句的记载,并没有交代后来发生的事情。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