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火锅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关于火锅的诞生历史)
最近是和吃杠上了,咱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我们老祖宗的饮食文化常识。
今天咱们单聊火锅,说起火锅,想必各位朋友们都不会陌生吧?貌似火锅也是大多数人都乐于接受的一道美食,毫不夸张的说,但凡是有中国人身影的地方,必定就会有火锅。
火锅的种类众多,若要按江湖论来区分,大致上可分为三种流派。以涮羊肉为主的北方火锅(铜锅涮肉),以潮汕牛肉为代表的粤式火锅(打边炉),而大众接受度最高的还得数蜀地的川渝火锅(清油、红油火锅),今儿在这里着重来说说古人们吃火锅的历史小常识。
如果大家只是把火锅简单的理解为“用锅把水烧沸腾后,再涮食物吃”的话,那咱们老祖宗们吃火锅的历史可非常久远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老秦国就已经出现火锅的雏形了,唯一的区别就是先秦时期吃火锅不是锅煮,而是用“鼎”,你没看错,是用的鼎,就是司母戊鼎的那种“鼎”,对于“鼎”这种烹饪器具,更严谨一点的说法应该是叫做“火鼎”。
到了汉朝的时候,甚至还出现了一种里面分有格子的鼎,颇像我们常见到的九宫格火锅。只不过那时的火锅可不是烫一下就吃,而是要把食物煮老长时间后才能动筷子,今天再看这种搞法就像是北方地区的大锅炖菜。
后面到了宋朝时,人们才慢慢开始用火锅涮肉吃,他们吃的可不是牛羊肉啊,而是兔子肉(之前提过为什么宋朝吃不到牛肉,有兴趣的可以看往期文章)。
那时候的宋朝人在吃火锅的时候,都围坐在“风炉”边上,把用调料腌制好的兔肉放进煮沸的开水中烫熟,夹出来后吹一吹立即送入嘴里食用。要是有人喜欢吃重口味,还可以蘸调味料吃,和现代人的吃法已经很接近了。
宋朝有个人叫林洪,他撰写的《山家清供》这本饮食书里,大赞火锅是汤锅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
风雅至极的宋代人,给涮兔肉的火锅起了一个文艺的要死的名字,唤做“拨霞供”,这名字不但体现出了这道美食是色香味俱全,还充满雅趣。
真正让涮肉火锅发扬光大是蒙古人。蒙古人非常喜爱吃肥美的羊肉,但是在行军打仗的途中,想要吃上一盘炖羊肉很是麻烦,于是他们就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滚烫的汤里涮一下就吃,吃羊肉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伴随蒙古人入侵中原地区建立了元朝,这种即涮即吃的火锅也被带入了内地。
天寒地冻的时候,吃上一锅热气腾腾的涮肉,简直不要太美好,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不光是羊肉鲜美好吃,主要是围着火炉还特别温暖,身上暖和、肚子里充实,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享受呢。
清朝的满族人都是来自于东北,他们自然而然就很爱吃一口热乎乎的火锅。
大家都知道乾隆好大喜功,到了他老年的时候,时不时还喜欢搞搞“千叟宴”来显摆一下,这样的宴席上肯定少不了乾隆喜爱的火锅,在乾隆五十年那次办的千叟宴上,火锅更是制霸全场菜肴。
据历史文献中记载,千叟宴席一共分为两个等级:
①等宴席每桌摆两个火锅,一个煺羊肉片,一盘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四碗荤菜,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两个螺蛳盒小菜,两只乌木筋;另外备肉丝烫饭。
②等宴席每桌也是摆了两个火锅,一个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盘煺羊肉,一盘烤狍子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两个螺蛳盒小菜,两只乌木筋;同样也是备肉丝烫饭。大家不难看出,在两个不同等级的宴席中,火锅都是排在首位的。
上层皇家贵胄们的喜爱,必然会引起下层社会的效仿。后来火锅慢慢流传至京城的餐饮业中,多由一些清真饭馆推崇。
一直就有一个传闻,也不知道真假,说的是到了光绪年间,京城有名的羊肉馆“东来顺”,他家的老掌柜买通了宫里的太监,从皇宫里把“涮羊肉”的佐料配方给偷了出来,就这么着,这道“涮羊肉”的美食才得以在北京这么多的酒楼中扬名立万。
而征服现代人胃口的川渝火锅,其实出现的时间要大大晚于涮肉火锅。蜀地的川渝火锅的特点很鲜明,就是以麻辣为主,因为中国人吃上辣椒,也是在近代二三百年才开始嘛,所以说川渝火锅是不可能早过于涮肉火锅的。
川渝火锅诞生的具体时间应该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诞生的位置大概是长江沿岸的码头。详细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诞生于重庆,另外一种说法是诞生在泸州。其中流传最广、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地方是重庆。
火锅诞生的故事是这样的版本:话说在重庆朝天门的码头一带区域,原本是回民宰杀牲口的地点。回民们把牛宰后将牛的内脏给丢弃了,而生活在码头的一些船夫和纤夫们就将这些抛弃的内脏捡回家,一番洗净后放进锅中。
加入大量的辣椒、花椒、姜、蒜、盐等重口味作料一起煮,熟了就捞起来吃,这就是川渝火锅最初的起源。当时他们涮的大多都是富人瞧不上眼的便宜食材,所以川渝火锅在当时也是社会底层人民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