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事件是怎么回事(水门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介绍)

6806 针震轩
摘要:1972年6月17日晚,美国民主党的一位工作人员离开水门大厦后,突然回过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办公室。他看着已经熄灯的办公室里仍有灯光晃动,于是在深感不安之下他又重返办公室。没想到,这一返回就爆出来一个惊天丑闻。回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发现里面有人影晃动,便立即叫来保安进行抓捕。

1972年5月1日,离美国大选还有6个月。根据美国民调显示,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仍领先对手十多个百分点。然而,仅过了一个多月,大选局势就急转直下。

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被视为政治老手的尼克松会突然倒台?让我们一起回到1972年6月17日的那个深夜。

1972年6月17日晚,美国民主党的一位工作人员离开水门大厦后,突然回过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办公室。他看着已经熄灯的办公室里仍有灯光晃动,于是在深感不安之下他又重返办公室。没想到,这一返回就爆出来一个惊天丑闻。

回到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发现里面有人影晃动,便立即叫来保安进行抓捕。最终,保安人员从水门大厦里搜出五个形迹可疑的男子,根据这一行人的供述:他们是奉命到民主党总部安插窃听设备的,而雇佣他们的正是尼克松竞选委员会。

此事一出,美国政界哗然。在此之前,从未有过总统下场进行窃听活动,而尼克松的出现显然拉低了美国民众对于政府的期望值。毕竟当年尼克松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出色表现可是赢得了一大批粉丝青睐呢?

虽说美国的两党交替执政制度一直被民众戏称为“在两个烂鸡蛋中选出一个不那么烂的”,但民众还是对总统大选是寄予厚望的,哪成想出了这档子事。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水门事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了,实在是尼克松战斗力不行。

“水门事件”发生后,尼克松哪还有心情度假,第二天就返回华盛顿进行善后活动。

在尼克松团队的危机公关下,“水门事件”被塑造成一起古巴人进行的窃听活动。

而负责揭露此事的尼克松政府摇身一变,竟然成了民族英雄。尽管还是有人对此事存疑,但在尼克松团队的精心策划下,最终不仅逆风翻盘,还取得了连任的机会。

正当尼克松团队欢欣鼓舞之时,不稳定因素出现了。一封又一封的匿名信投到了最高法院,信中明确指出“水门事件”背后还另有隐情。

没等尼克松政府作出反应,刚听到风声的民主党立即抓住机会,准备对尼克松政府进行反攻。他们利用在国会占优势的情况,决定组建调查委员会对大选结果进行彻查。

随着调查结果的层层深入,“水门事件”也发展到最精彩的部分。

1973年7月16日,尼克松的前助理巴特菲尔德向调查委员会透露:总统的办公室内确实有监控设备,而1970年以来,尼克松就把在白宫的谈话都录了音,以备不时之需。

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发民怨。1974年7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一致裁决尼克松在执政过程中严重违宪,并认定此次大选不具备法律效应。

此事之后,尼克松眼看大势已去,被迫于1984年8月8日宣告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主动辞职的总统。

纵观“水门事件”的全过程,不难看出其中疑点重重。不说别的,就说爆发的时机节点就很灵性,它几乎卡在了尼克松当选总统的关键期。

从表面上看,“水门事件”似乎是《华盛顿邮报》对国内政治丑闻的正义揭露,可实际上却是美国两大党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斗争的延伸。

尽管尼克松在1972年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大选胜利,但他的改革却触及到了美国东部权势集团的利益。因此“水门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也是各方势力角逐的结果。

不管怎样,当人们对美国政局的事情越来越不好理解时,就像“水门事件”那样,那就足以说明美国的民主正在变质。毕竟窃听政治一直是美国政治的传统,尼克松只不过是赶上了而已!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