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会一鼓作气是不讲武德呢)

5213 艾语风
摘要:“一鼓作气”作为一个成语,语出《曹刿论战》,塑造了一个深谋远虑、精明干练的谋士形象。然而,我们回到春秋现场,曹刿其实违背了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是很不讲“武德”的。

“一鼓作气”作为一个成语,语出《曹刿论战》,塑造了一个深谋远虑、精明干练的谋士形象。然而,我们回到春秋现场,曹刿其实违背了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是很不讲“武德”的。

春秋时代与战国不一样,那时候主要是车战,也主要是贵族之间的战争。《周礼·夏官》说:“军事,建车之五兵。”郑玄引郑众注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就是说大家站在车上,用各种冷兵器互攻是主要作战模式。

两国大战多数是选在开阔地带会战,不会挖战壕,也不会耍阴谋,就是明着对打。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类似于欧洲骑士那种“单挑”的情形,就是双方马车对面停好,你射我一箭,我射你一剑,两边轮着来,直到其中一方被射死为止。

左丘明《子鱼论战》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意思就是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这其实就是贵族精神的体现。

但是我们看曹刿,“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鲁庄公本能的反映就是击鼓进军,但被曹刿阻止。

按理说,齐国是很有骑士风度的,大家战车列阵完毕,先敲鼓,意思就是说,我们准备好了,准备开打了。结果,曹刿不让鲁君动,于是齐国只好再击鼓,鲁军还是不动,直到三鼓了,齐军都麻痹大意了鲁军才突然出动。

看似曹刿很聪明,但他其实只是利用了齐国的贵族风度罢了,如果不是齐国风格高,突然发动冲锋,曹刿还能得逞吗?

《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其实就是反映了先秦时代贵族精神逐渐沦落的过程,也是人的道德被利益所取代的过程,利益为上而不是道德或礼为上,战争就真的变成血腥残忍的竞逐了。此后,很多人就开始了“精明”文化,并美其名曰“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