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始于哪个年代(聊一聊关于清明节的起源及典故)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主要来悼念逝去的亲人和祖先,并且在此时节还要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关于清明节的起源、典故和诗句的详细介绍:
一、起源
清明节最初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缅怀已故亲人而设立的节日。据传,这个节日最早起源于周代,古人认为在每年的春季,大地开始复苏,百花盛开,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因此,他们就选择了这个时候来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清明节的名称则来源于“清明”二字,意为“明亮清澈”,表达了这个节日的氛围和主旨。
二、典故
(1)“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被称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介之推因为得罪了国君,被流放到外地。在他被流放的最后一天,他烧了一堆草纸,意思是“不用这些东西烦恼了”,然后把自己烤熟了。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介之推,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也烧草纸,但是不宰杀牲畜,只吃冷食,这就形成了“寒食节”的习俗。
(2)“樱桃爆竹”
相传在清明节这一天,民间会制作“樱桃爆竹”,并用它来驱赶瘟疫。据说,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发现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燃放樱桃爆竹后,周围的蚊子都不见了,于是他就推广了这个做法。
三、诗句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所以其中的诗句大多都带有悼念和思念之情。以下是几首经典的清明节诗句: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白居易《清明日宴从弟陶归尝新制酒》:“清明祭祖哀思切,万物生光瑞气满。扫墓徐行不语声,亲朋故旧多追忆。葬花各自伤心处,新酒添盏论英贤。”
王之涣《登高》:“凌云壮志竟何成,谁与争锋一笑平。清明折柳郊原路,直至烟波江上楼。”
袁枚《清明》:“清明有祭酒,谁又共疏狂。对坐蹙双眉,心情坐不忘。人生六十古来稀,白发垂肩如残雪。”
这些诗句都充满了悲伤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离世和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