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灌浆期是什么意思(小麦灌浆期怎样管理才能更高产)

6558 闵洛灵
摘要:所谓的灌浆期,是小麦生长的一个阶段,在灌浆期内,小麦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和转化的蛋白质,通过同化作用贮存在小麦种子内,这个过程就是小麦的灌浆。

芒种前后,北方冬小麦将陆续进入收获期,满打满算,已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眼下,多地小麦相继开始步入灌浆期,这个阶段,直接决定着小麦的产量高低,因此要加强管理。那么,小麦灌浆期怎样管理,才能让小麦更高产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小麦的灌浆期。所谓的灌浆期,是小麦生长的一个阶段,在灌浆期内,小麦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和转化的蛋白质,通过同化作用贮存在小麦种子内,这个过程就是小麦的灌浆。

灌浆期直接决定着小麦的千粒重,而小麦的千粒重又直接决定着小麦的产量高低,因此,一定要加强小麦灌浆期的管理,确保小麦稳产高产。

那么,小麦灌浆期应该怎么管理呢?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农民朋友要注意了!

首先是浇好灌浆水。

小麦灌浆期,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活动较为旺盛的时期,这个阶段对水肥需求量很高。所以,浇好小麦灌浆水很重要。

灌浆水浇不浇?怎么浇?浇多少?大有学问。浇得好,小麦长势好,浇不好,小麦要吃亏。

小麦要不要浇灌浆水,要看天、地、种、水、苗,就是在小麦灌浆期,如果天降雨了,墒情好,可以不浇;如果土壤肥力高,也可以不浇;

如果小麦品种本身抗旱节水性较强,也可以不浇;另外,如果小麦植株密度较大,容易倒伏,也可以不浇;还有,前期浇过返青水、拔节水的,也可以不浇。

需要浇灌浆水的,要尽量早浇。要把握无风快浇、有风停浇,高温不浇,大风不浇。还要提醒农民注意的是,不要浇水太多。

如果小麦有缺肥现象,可在浇灌浆水时,结合浇水亩施尿素3到5公斤,一周后可再追肥一次。此时适当补施氮肥,可避免小麦早衰,提高灌浆速度,延长灌浆时间,增加千粒重,抗干热风,起到增产作用。

其次是防治好病虫害。

小麦灌浆期,也是白粉病、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高发期,因此,要做好病虫害防治。

防治小麦白粉病,可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5~60克,或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毫升,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5~4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

防治麦蚜,可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或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3克,对水均匀喷雾。

防治麦蜘蛛。可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8毫升,或4%联苯菊酯微乳剂30~50毫升,对水均匀喷雾。

最后,就是要做好“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主要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能促进小麦灌浆,提高结实粒数和粒重,增产效果明显。怎么进行“一喷三防”呢?

“一喷三防”药剂可选用戊唑·多菌灵、烯唑·多菌灵、肟菌·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药剂的任一种;

加上22%噻虫·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悬浮剂、600克/升吡虫啉悬浮剂、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等药剂的任一种,再加入含氨基酸的水溶性肥料,兑水后均匀喷雾即可。

结当前小麦条锈病、蚜虫等病虫的发生情况,也可以每亩用400克/升戊唑˙咪鲜胺20~25克或25%氰烯菌酯微乳剂每亩100~150克;

同时加入杀虫剂吡虫啉、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等,对水30-40公斤,均匀地喷洒于小麦穗部,能兼治中后期多种病虫,起到“一喷三防”的作用。

小麦“一喷三防”,可在第一次喷药后,间隔7天后再喷一次,这样效果会更好。

小麦灌浆期,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小麦亩产千斤还是有保障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