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什么意思(寂寞空庭春欲晚出自哪首诗)

7030 但元灵
摘要:“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出自《春怨》,这是一首宫怨诗,出于诗坛上不太有咖位的唐朝诗人刘方平之手。刘方平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曾在天宝前期应进士试,又欲从军,但文武之间均未得偿所愿,从此隐于山水,终生未仕。

一句近年来多受人钟爱的“梨花满地不开门”,淡淡的忧愁中透着张扬的诗意。其实,在它原本的诗中,并不是一星半点、云淡风轻的闲愁,而是沉沉的人生寂寞和凄楚。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是一首宫怨诗,出于诗坛上不太有咖位的唐朝诗人刘方平之手。刘方平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曾在天宝前期应进士试,又欲从军,但文武之间均未得偿所愿,从此隐于山水,终生未仕。

历史上关于刘方平的记载寥寥,据说他貌比潘安。而野史中关于他的记载则是有令人大跌眼镜的部分,不过,这首《春怨》从艺术上来说的确婉丽至美,从情感表达来说更是将满篇伤情寂寥浸入人心。

首句写道:

纱窗之外,斜阳欲晚,已渐至黄昏。傍晚时分,庭院深深,夕阳的余晖透过纱窗照在屋内,还有屋内的人儿身上。天色将晚的况味,不知屋内的主人公是在安宁的心绪中静待夜幕,还是心事寥落,无处安放地看着夜幕吞噬霞光。

“金屋无人见泪痕”,奢华的宫室内,没有人看见她满脸的泪痕。“金屋”取自“金屋藏娇”的典故,这一句道破了整首诗的主旨。

庭院是在那深深宫苑之内,静伴夕阳的屋内人,是伤心孤寂到无以复加的宫人,而这泪痕未消的宫人,不是普通的小宫娥,是曾经也受君王眷顾的宫嫔。

只是君王恩了断的如此之快,如今屋内的女主人公独守着依然华贵的宫室,形影相吊,无人在乎她的悲喜,无人见她双泪落垂。

经历过繁华眷顾的女子,陡然凄凉惶惶,也许就要在日复一日的孤寂里过完余生。回忆前尘,思量如今,不觉已泪水涟涟,无声低垂。

在这样伤感的意味里,诗人写道:“寂寞空庭春欲晚。”这也是千年来被许多爱好诗词的人们所钟爱的一句,诗意很简单明了:寂寞空寂的庭院里,春天就要结束了。

伤春的情绪蔓延在女子本就凄楚的心中,抬眼望着冷清的庭院,落花从眼前飘过,应了景的季节,让心更乱、更沉。

又一个春天要过去了,自豆蔻年华进了这重重宫墙,转眼已过去了多少个春秋。如今身在金屋,却不闻尘世间该有的喧哗,也没有任何的人情给自己温暖。

年华易逝,这一生,是要注定在这里憔悴,在这里凋零。都说“红颜未老恩先断”,女子定也是想到如斯情理,才会悲伤到不能自拔罢。

“梨花满地不开门”,诗人叹息着给全诗写下了结语,梨花已落满地,院门紧紧掩闭。

果然是落花如落泪飘飞,那紧闭的院门无人可出,也无人可进,就这样日日紧闭,任日出日落,任花落花开。浑然如在尘世外,但那院中的女子,却无法摆脱这俗世的悲愁忧伤。

刘方平的诗一向格调清丽,他的妻子和三子也是颇有才华之人,只是诗文都已失传。只是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留下的历史印记,却多是野史中令人难以言说的风月之事,无论真假,都令人颇感遗憾。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独对幽窗的女子,你可还记得上一次的欢颜是因何事。这一生漫长,可否开怀?可否展颜?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