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学新增专业有哪些(设首次增的专业有何特点)
教育部日前发布最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共21种,有的与民生联系紧密,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增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无障碍管理;
有的与城乡建设息息相关,如海南大学新增的乡村治理;还有的紧扣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如东南大学新增的未来机器人、电动载运工程等。
这些首次增设的专业究竟有何特点?入学后要学习哪些内容?就业方向是什么?相关高校专业负责人对此进行了权威介绍、解读。
01 未来机器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未来机器人”专业,便是面向未来的机器人专业。
面向未来的机器人,是未知、不确定、充满挑战的。它可能需要面向极端环境,比如高温、高压等,或是面向复杂应用场景,如家庭服务、医疗健康、特殊环境作业等。
“未来机器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引领机器人技术发展、解决未来机器人领域技术性问题的“大牛”。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东南大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仪科、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众多双一流学科的优秀师资。
学校将各优势学科课程分解重构形成全新的“未来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学科交叉、融会贯通。
再搭配特别定制的,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的创新实践课程,让你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未来机器人”相关知识与技能。
1958-1960年间,全国第一个机器人便是从东南大学走出。
除了能够在这里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你更是有机会与国内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一起钻研未来的项目,科研成果很有可能会落地投产,造福社会。
02 生物材料:服务未来医疗器械产业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而生物材料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基础,行业发展极为迅速。
华南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生物材料研究的院校之一,拥有由中国工程院王迎军院士领衔的骨干科研队伍,建有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部省级研究平台。
2023年,学校获教育部审批新设生物材料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招收首届本科生。
生物材料专业致力于让学生拥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体现材料、工程、生物等学科交叉渗透的知识体系。通过实行导师制,学生从低年级便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习、与国外一流高校联合培养等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与创业能力,拓宽其国际化视野。
该专业培养的优秀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较系统地掌握数、理、化、生、医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生物材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相关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材料相关领域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
毕业生不仅在本行业的上、中游生物材料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同时广泛适合在包括下游终端产品在内的医疗器械制造以及相关领域就业。
03 医工学:培养新时代全新的“桥梁型”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工学专业负责人吕毅:西安交通大学的医工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的理工基础、系统的医学知识,能充分理解临床需求,参与高端医疗装备研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医工学专业将配备以院士为引领、以国家级人才为骨干的一流师资队伍,实施“学院+书院”双院制管理;
全程贯彻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一制三化”培养模式,打造全新的医工融合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计划采用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医学知识架构。
针对能力培养,采用医工结合项目,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工科知识,完成相应医疗设备研发,通过分级项目逐步提升实践操作和研发设计能力。
医工学专业毕业生作为新时代全新的“桥梁型”人才,兼具完善的医学知识和扎实的工科基础;
可以进入大型综合性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医疗设备相关企业,也可以基于项目课程的经验尝试自主创业,创办新型医疗设备企业。
04 电动载运工程:技术革命上的新应用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大家知道天上的飞机、地上的汽车、水里的轮船,它们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吗?主要靠烧油。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并且在燃烧的过程中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这对地球环境有很大危害。
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向世界宣告,中国要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为此,我们要把烧油的载运工具改成用电的,用风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出的绿电。
这是一场技术革命,涉及新的载运工具的设计、电能的高效变换等,以及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应用,这些都是电动载运工程专业学习与研究的范畴。
要真正成为一名“电动人”,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电动载运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非常丰富。大一是数理计算机等基础课,大二是电类机械类基础课,大三就是各种专业课程和交叉学科的课程。
整个大学期间,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会让你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中,你的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等到毕业时,很可能有很多大型央企、知名民企向你伸出“橄榄枝”。当然,我们也希望你能继续读硕读博,掌握更多本领,更好地服务国家。
这是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全国首创的新专业,欢迎加入我们,也许未来时速超过1000公里的超级高铁、会飞的汽车、太空电梯、炫酷的火星车就会出自你手。
05 航空安防管理:支撑民航安全高质量发展
航空安防管理专业是2023年教育部审批特控本科专业,由中国民航大学创办,其开设是学校落实“加强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要求,在科教人才方面的具体体现。
该专业是以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学一级学科为依托,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紧密结合国家及民航业对高素质空防安全领域人才需求,推动行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重构而优化调增的本科特控专业。
专业设立在乘务学院,依托学校完善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和高水平的空防安全科研项目、航空器突发事件仿真演练技术科研平台;
构筑起“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强支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虚实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该专业开设《航空安全安保法规体系》《民航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等十余门核心课程,文理渗透、文工结合的课程体系旨在提升专业人才航空安防方面知识、能力、素质;
以满足行业在重点保障工作、检查审计测试评估工作、航空安保案事件处置与调查工作、航空安保新技术研究、涉外航空安保工作等新型业态发展方面的现实需求;
构建地面与空中安防全链条,支撑民航安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