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何时传入中国(土豆的出现对于世界的意义有哪些 )

5336 完若星
摘要:土豆大约在17世纪(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1628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7000年前,当黄土高原上的半坡氏族开始收割成熟的粟米,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正在水稻田里劳作;远在南美洲大陆安第斯山脉的的喀喀湖畔,一群印第安人则在田野里,刨掘一种类似马铃铛的草本茎块。

这种植株上开着白色或蓝紫色花朵的农作物,就是马铃薯(potato),中国人称它为土豆。

最早将野生土豆驯化为粮食作物的印第安人逐渐壮大,建立了覆盖整个南美洲西部强大的印加帝国。

亚洲的华夏农耕和游牧部族在漫长的兼并融合进程中,经历秦汉唐宋等王朝,进入明帝国嘉靖中兴时期。

1531年,大航海时代崛起的西班牙军队在皮萨罗率领下,戏剧性地以不足200人的兵力进攻内战爆发的印加帝国。

侵略军用枪炮对战原著民的木棒、石斧、标枪、长矛和弓箭,击溃印加帝国的八万军队,擒获并杀害皇帝阿塔瓦尔帕,辉煌一时的印加文明从此湮灭。

1536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作为“战利品”带回了欧洲,由此开始了它在欧洲跌宕起伏的命运历程。

最初,欧洲各国的王室将马铃薯种植在花园里,只是以妖娆的枝叶和艳丽的花朵受到人们青睐,而对它的食用价值一无所知。

西班牙人最初尝试生食马铃薯的茎块,法国人则好奇地食用它的茎叶,酸涩的味道令人敬而远之,甚至有人因此而中毒呕吐。

当时欧洲人的最爱是另外一种来自新大陆的食物 —甘薯(红薯)。烹食添加糖和香料的甘薯,是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

土豆能作为食物在欧洲广为传播,得益于十七世纪的法国农学家安巴曼奇。

他认识到土豆是一种了不起的植物,适合在土地贫瘠、夜间温度低、干燥、日照时间短的环境中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因而向政府大力推荐。

从此,马铃薯开始在欧洲普及,到十八世纪逐渐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

俄国人初次接触到马铃薯,还是彼得大帝游历荷兰时,花重金买了一袋带回国,种植在皇家花园。

叶卡捷琳娜女王时期,颁发命令让农民大规模种土豆,俄国枢密院甚至编发了土豆种植指南,称土豆为“健康与令人高兴的食物,用它可以做面包、粥、淀粉和香粉”。

此后,土豆得以在俄罗斯安家落户,并和大列巴一道,成为俄罗斯人餐桌上的主食。

马铃薯也成为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的重要军粮。按照俄军通用的定量标准,每人每天的食物多达25种:

黑麦和小麦混合粉面包300克、一级小麦粉面包350克、一级小麦粉50克、各类谷物糁子120克、通心粉30克、肉类250克、鱼类120克、植物油30克、黄油45克、奶酪10克、牛奶150克....而土豆的供应量则为600克...

在“基辅号”航母上,每天都要准备上千名官兵的饮食,红菜汤、大列巴和土豆牛肉是官兵们最钟爱的食物。

土豆对于世界的意义

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内尔认为:土豆对世界的意义在于它养活了更多的人。

土豆喂养了快速增加的人口,因而造就了西方文明的崛起,使欧洲一些国家有能力在某个阶段统治世界绝大部分地区。

19世纪,马铃薯是爱尔兰人赖以维持生计的唯一农作物,1845年秋天,一种突发的植物病害横扫爱尔兰,摧毁了当地的马铃薯种植业。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导致爱尔兰人口锐减,短短两年内,就有100多万人死于饥饿、斑疹、伤寒和其他疾病,约100万难民移居海外。

自然灾害以及英国政府的冷漠迫使爱尔兰饥民揭竿而起,最终遭到残酷的镇压。大饥荒惨剧激发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前赴后继的爱尔兰人终于在1922年建立了独立自由的国家。

避难到美国的爱尔兰移民筚路蓝缕,逐渐融入美利坚主流社会,如今美国有4000万人是爱尔兰人的后裔,先后出了肯尼迪、尼克松、里根和克林顿四总统。

让爱尔兰人爱恨交加的马铃薯也随之登上了新大陆的土地。二十世纪20年代,马铃薯片成为美国销售量最大的零食。

从1960年代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马铃薯片开始流行到全世界,与硅谷的“芯片”、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了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

土豆大约在17世纪(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

1628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