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灯是哪个朝代的的文物(长信宫灯背后的历史)

6848 箕又槐
摘要:长信宫灯自被考古发掘问世,就被称为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属于西汉时期,出土于1968年,它的灯体是一个双手执灯跽(读作jì,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很多小伙伴或多或少的一定听到过这个名字,"长信宫灯"。在学校的美术课本上你或许与它有过"惊鸿一瞥",或许在历史课本里看到过它的样子,但从未仔细了解过它的前世今生。

今天小编给你讲述一下它的传奇,带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长信宫灯"自被考古发掘问世,就被称为"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属于西汉时期,出土于1968年,它的灯体是一个双手执灯跽(读作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件历史宝物。

在西汉时期,曾出产过很多青铜器,有许多宝物,其中以长信宫灯最为著名。

1968年,考古队在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之子刘备之祖妻窦绾(拼音为:wǎn)墓中出土的宝物。

当时,当考古专家们在打开窦绾墓主室时,长信宫灯就散落一地,并非它的完整形态。由于窦绾墓主室顶部为两坡式构造,并不十分牢固,主室的东半部顶曾发生过坍塌。

原本放置在几案上的长信宫灯被震落在地上摔散,侍女头部、灯盘、灯罩等零部件散落一地,后经专家们的修复才得以恢复原本的容貌。

长信宫灯的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

灯盘中心和钎(拼音:qiān)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

"长信宫灯"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

其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因此,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实至名归。

长信宫灯的灯身共存九处铭文,一共六十五字,其上部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其他铭文内容主要是宫灯的所有者以及制造时间等。

铭文中共有六处提及"阳信家"的字样,《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的作者郭沫若,认为这代表这盏宫灯过去是属于阳信夷侯刘揭的。

刘揭在西汉初年被封为阳信侯,死后其子刘中意继位,之后因参加"吴楚七国"之乱而受到废黜,同时也撤销其封地。

这盏宫灯也被朝廷没收,后来汉景帝将此灯赠予其母亲窦太后,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当时皇太后的宫殿。此灯便得名"长信宫灯"。

其后中山靖王刘胜与窦太后本家女窦绾成婚而赠送至中山王府。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1973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枚"面额8分长信宫灯"邮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