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博望坡的故事和真相(博望坡之战的双方分别是谁)

7088 绳嫔
摘要:火烧博望坡的故事:刘备决定反击曹操,选择在博望坡布防,并在对峙过程中巧妙应用战术,成功击败曹操。此役过后,关羽、张飞等将领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将他视作可靠的伙伴。然而,根据《三国志》所述,这场战斗实际上是由刘备亲自指挥的,诸葛亮并未参与其中。

博望坡这个地名可能听起来耳熟吧?没错,就是罗贯中所写的那个著名的军事决策——火烧博望坡,它如今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经典战役。但你知道吗,真实历史并非如此。我们今天就来揭穿这个神话,穿越回那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厘清火烧博望坡的真相。

刘备决定反击曹操,选择在博望坡布防,并在对峙过程中巧妙应用战术,成功击败曹操。此役过后,关羽、张飞等将领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将他视作可靠的伙伴。然而,根据《三国志》所述,这场战斗实际上是由刘备亲自指挥的,诸葛亮并未参与其中。

刘备在公元202年和公元207年两次攻打许昌,都上榜了《三国志》的记载。

其中,公元202年那次战争中,刘备率领军队北上,攻到了叶县附近,对许昌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个时期也是曹操把主力部队放在征讨河北地区的时候,并没有过多地注意到刘备的进攻。因此,刘备占领了一定的优势。

而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逝,荆州落入曹操手中。这个事件标志着曹操和刘备在荆州的战役以失败告终。在这场战役中,虽然诸葛亮有成功预测的能力,但是由于时机不对,刘备的决策失误,使得最终没有能够打败曹操。

当我们再回到博望坡之战,代入罗贯中所描述的场景来看,其实可以发现这是非常合理的。

刘备认为,如果主动进攻的话,可能会让士兵们处在危险之中,所以他选择让士兵们熟悉地形,等待合适的机会。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刘备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夏侯惇和于禁是曹营的智勇双全的大将,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意见总是存在分歧。

所以,刘备开始利用这一点,给夏侯惇和于禁制造麻烦,争取了一些宝贵的时间。根据《三国志》的记录,后来刘备特意烧掉了自己的军队大本营,目的就是让夏侯惇相信稳胜无疑,从而放松警惕。

这次战斗发生在刘备投靠刘表之后,按照刘表的指示去攻击许昌。其实这次战斗的规模并不算大,反倒像是一次简单的反击行动。

刘备选择在撤退过程中伏击敌军,这个策略并不是很高明,类似的做法对于长久处于战场的刘备来说也不算难以实现。李典意识到刘备在撤退中设下陷阱,这足以证明这一点。呐,能够看穿撤退中埋伏的人,往往都是因为追兵过于大意。

许多时候,逃跑时埋伏的计划之所以能成功,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追兵过于自信,比如长勺之战的曹刿,如果他能够看清对方到底是有序撤离还是溃败,通常不会“落入圈套”。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是孔明策划了这场战役,这完全是《三国演义》影响出来的结果。

接着我们要谈论的,就是小说中对博望坡战役中的孔明描述。孔明的出现仿佛是为了给诸葛亮展示自己的不同凡响的能力提供一个舞台。小说作者在诸葛先生提出了“全国三成分裂”的战略后,希望通过设定具体事件以凸显其非凡的才华。

然而,小说《三国演义》中,孔明在博望坡之战中的角色是否与历史事实相符呢?《三国志》在详述博望坡战前背景时提到:“当曹操击败袁绍之际,从南方向刘备发起攻击。刘备派遣糜竺、孙乾与刘表取得联系,刘表亲自到郊外来欢迎刘备。

他以贵宾之礼款待他们,给刘备增援,并安排他住在新野。荆州的英雄纷纷归顺刘备,刘表开始担心刘备图谋不轨,暗地里提防他。

然后便是博望坡之战的叙述。既然已有这么多英雄投效刘备,那身为日后重要人物的诸葛亮为何不在当时加入刘备的麾下呢?”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多少年岁也可以小酌一番。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远的视角,去欣赏这部作品,而非纠结于细节琐碎。

最后,我们回归今晚讨论的主题——小说中的孔明形象。虽然孔明在具体的战斗与胜利方面没有太多的描述,但他却在战略、外交及行政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诸葛亮看到了国家分为三分的趋势,给予刘备宝贵的契机争取更多的资源,从而确立了后续的蜀汉王国。诸葛亮跨越外交鸿沟,成功组织起孙权与刘备的联盟,以及之后成为行政首脑的后主时期,坚持与东吴保持友好关系,使得蜀汉王国免於两面夹攻。

他所制定的法律政策,让蜀国得以稳定发展,引来了人民的赞誉,这份影响力在他死後依然激荡。这同样也揭示出,诸葛亮在擅长的领域,照样可以做出辉煌的成就。但如果孔明在荆州时期表现得不够精彩,身为让刘备“如虎添翼”的孔明本人又该如何自处呢?

此外,这类涉及战争频率较高的小说中,一位谋士若无法展现出谋略计策,首次登场岂非难堪至极。既然刘备能将‘鞭打督邮’之事‘转嫁给’张飞,孔明选用刘备曾采用过的火烧博望坡计策又有何不可?况且,这也正好应对了传统,人们常说新官上任要搞三把火嘛!

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罗贯中的描绘,更多的来自于文学想象。火烧博望坡固然精彩,但它背后真实发生的战争故事,同样值得我们去品味。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