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粥割齑的主人公是谁(划粥割齑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5333 箕又槐
摘要:范仲淹,被誉为宋朝三百年唯此一人,大家对《岳阳楼记》耳熟能详,而范仲淹在学习期间“划粥断齑”的感人故事多不为知。这篇文章就带大家来品读一下圣人范仲淹“划粥断齑(jī)”的故事。

范仲淹,被誉为宋朝三百年唯此一人,大家对《岳阳楼记》耳熟能详,而范仲淹在学习期间“划粥断齑”的感人故事多不为知。这篇文章就带大家来品读一下圣人范仲淹“划粥断齑(jī)”的故事。

范仲淹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是上帝为北宋士子量身定做的标杆,一切臻于完美。他少孤而贫、勤学不缀,在饥寒困苦中破茧成蝶,由平民涅槃为儒雅高隽的士子。

而后贡举入仕,心忧天下,历坎坷而不坠其志,怀忠义以报社稷,天下呼为圣人,后世奉为楷模。

范仲淹的生平,本身也是一部传奇。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西北部),籍贯苏州吴县,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生于武宁军(今江苏徐州)。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原是吴越王钱俶治下的官员,吴越归宋后,宦游中原,先后在成德军、武信军、武宁军任节度使掌书记,相当于军长官的机要秘书,属下层官吏。

范仲淹两岁那年,父亲去世。突遭不幸,家无积蓄,母亲谢氏靠他人救助,才将丈夫灵柩运回老家吴县安葬。母子贫而无依,只得改嫁于淄州长山县朱文瀚,并将范仲淹改名“朱说”。

朱文瀚当时在平江府(今苏州市)任推官,推官是治安刑狱的芝麻官,职务低于判官和掌书记。所以范仲淹的新家也不富裕。宋朝制度,地方官员在同一个地方任期一般为两年,调动频繁。

幼小的范仲淹随继父颠沛流离,到过池州、澧州、淄州、长山等许多地方,尝尽人间辛酸。

朱家虽贫,但朱文瀚十分善待这位继子,坚持供范仲淹读书,并且很尊重范仲淹的意愿。范仲淹初长成人时,继父朱文瀚也溘然长逝,范仲淹母子日子更加困苦。

范仲淹酷爱读书,为了供他读书,母亲精打细算,范仲淹也节衣缩食,常常食不果腹。他游学长山醴泉寺(今属山东邹平),每次只能从家里带少量米粮。

在寺院,他自备锅灶,自己做饭。为节省粮食和时间, 他每天夜晚边读书,边熬粥。一锅粥煮好才合衣睡去。

第二天,锅里的粥凝结成团。范仲淹用刀将粥团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一日两餐。他又从寺院后面的山上采来野菜,切成细末,加上盐搅拌,就是佐粥的菜肴。

野菜的细末叫作“齑”(jī),范仲淹这种清苦读书的生活被称作“划粥断齑”。

二十三岁那年,范仲淹听说南京应天府书院是天下著名的学府,便带上简单的衣物和琴、剑、书籍,独自到应天府求学。离家时,他向母亲说:“我十年之内必将考中进士,那时一定接您老人家奉养。”

在应天府学院,范仲淹学习更加刻苦,五年中竟没有脱过衣服睡觉。他与应天府留守的儿子是同学,留守的儿子见他清苦,特意带上一些好吃的饭菜送他吃。

范仲淹婉言谢绝,说:“我长久吃粥成了习惯,如果突然吃到美味佳肴,以后再回过头吃粥,一定难以下咽,所以还是安于现状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青年范仲淹深谙其中道理。

应天府是赵宋王朝的龙兴之地,宋太祖赵匡胤曾在这里任节度使。一次,宋真宗到应天府拜谒祖庙,一时间万人空巷,争相去观瞻天子真容。

应天府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也倾巢而出,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依然静心读书。别人问他,他说:“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目睹圣容,不用现在着急拥堵观看。”在他心目中,自己终将成为朝廷重臣。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荣登进士,终于实现夙愿。他被授予广德军司理参军。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老母亲接过来侍养,以尽孝心。

后来又上疏皇帝,祈请恢复范氏宗姓,得到恩准,于是弃用“朱说”这个名字,自己取名“范仲淹”,字“希文”。仲是家族辈分用字,淹是博大精深的意思。希文则表明对学问的追求。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