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分为哪两部分(简要介绍五首语短情深的经典元曲)
唐诗、宋词、元曲为中华文学史上的三大瑰宝,各有特色。唐诗格律严谨,意境高远。宋词笔调灵活,善于抒情。
元曲包含两类文体,一类是散曲,包括小令、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另一类就是包括对白,专为表演的杂剧,名篇包括《窦娥冤》《西厢记》等。
本文介绍的元曲是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类似于词。
与唐诗宋词相比,元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写照。以下5首元曲,语虽短,情绵长,颇负盛名,不输唐诗宋词,邀君共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历来为人传颂,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开头第一句就把一幕晚秋衰败的景象推到我们眼前,接着又以乐景衬哀情,写了静谧温馨的小乡村。
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一个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孤独地走在夕阳下,此情此景,任谁看了不觉心中凄苦呢?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通过九种景物的罗列,描绘出一幅荒凉寂寥、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语言简单、意味丰富,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不可谓不绝妙。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这个曲牌下的作品,基本上都是通过罗列意象来含蓄地抒发作者的情感。
同样是写秋,不同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曲意境开阔,设色绚烂,清丽隽永,一扫前人悲秋的俗套,绘出了一幅绝妙的夕阳画卷。
黄昏时,如血的残霞映照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村庄,夕阳淡淡的炊烟袅袅,几只归巢的寒鸦,静静地站立在老树枝头。这些景物都是在渲染秋天黄昏的凄清。“一点飞鸿影下”,一下子给冷清的画面带来了活力。
最后,作者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明丽的色彩,描绘了五彩斑斓的秋日景象,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为萧杀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
水仙子·夜雨
元·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梧桐秋声、芭蕉夜雨,是诗词曲中十分常见的典型意象,都是孤寂愁苦的象征。
这首元曲开头如宋词般婉约柔美,徐再思把数字运用得很妙,前三句中,每一句都两次用了相同的数词和量词,产生了三两字一顿和回环往复的效果,透露出了忐忑不安的心情。
作者身在他乡,梧桐叶引起秋思,芭蕉使人哀愁。秋雨点点,不只打在了芭蕉上,更敲打着他内心的孤寂,使他夜不能眠。
作者感叹潦倒他乡、功名未成,而父母亲在家,也不得回去尽孝,感恨不已。十年天涯羁旅,就在这秋日的夜雨中浮现,让他感慨万千。此曲语言简洁、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节节高·题洞庭鹿角庙壁
元·卢挚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半夜心,三生梦,万里别,闷倚篷窗睡些。
骤雨过后,天色初晴,乌云散尽,满江上都是一片明洁的月光。风平浪静,一叶扁舟航行在浩渺的江面上。
夜深了,心里却很惆怅,想想人生如梦,亲朋久别。胸中顿生烦闷,倚着篷窗,但愿可以小睡片刻。
此曲虽然短小,却深刻表现了三组不同的对比:天上的皎月与诗人心情的阴霾,湖面的宁静与诗人心中的波折,以及从前的欢聚与如今的离别。
这三组对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与维度,将一个被贬诗人的痛苦形象刻画得更为立体,也因此丰富了这首抒情小令的内涵,意蕴深远。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这首曲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厌倦尘俗、隐居山野、诗酒自娱的生活态度和恬淡情怀。此曲风格豪放,直抒胸臆,不作含蓄语,语言较浅近朴实。
悠悠千古岁月,世事大梦一场。作者的双眼已经看透了世间变幻,不如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看淡了外在的事物,岁月就莫不静好。
作者回到了山中老村,茅屋几间,藏书万卷,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悠闲宁静,自由自在。人生中如果有这样的好光景,还有什么烦恼是不能消除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