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简介和资料(逼死魏延的杨仪最终结局怎么样呢)

7615 但元灵
摘要:杨仪最初是曹魏集团荆州衙门里的一个办事员,可能觉得有些屈才,也可能是对刘皇叔心生仰慕。反正杨仪南下江陵,投奔了刘备集团在荆州的主政大员关羽,至于职位,还是一个办事员。

杨仪充其量应该就是个执行能力比较强的人,谈不上有多大的才能。反正我们在蜀汉的一些大政方针上,没有感觉到杨仪有什么独到的见解或者特殊的贡献。

其实,杨仪最初是曹魏集团荆州衙门里的一个办事员,可能觉得有些屈才,也可能是对刘皇叔心生仰慕。反正杨仪南下江陵,投奔了刘备集团在荆州的主政大员关羽,至于职位,还是一个办事员。

不久,关羽委派他到成都给大哥送信,得到了刘备的接见。杨仪知道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于是做足了功课,把胸中所学完全、彻底地向老板展示出来。刘备对这次面试很满意,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在成都当了一个办事员。

两年后,刘备进位“汉中王”,文武百官普遍获得了晋升的机会。

杨仪代表荆州系、刘巴代表东州系,二人共同出任“尚书”一职,协助“尚书令”法正的工作。这段时间,应该是杨仪一生中认认真真干事业的黄金期,还没有发现他性格上的明显缺陷。

公元220年,法正去世。刘老板也许是因为刘巴自身工作能力相对出色,也许是为了平衡集团派系。

反正提拔了刘巴继任“尚书令”,让杨仪继续协助刘巴工作。眼见昔日的同事成为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杨仪丝毫没有大局观,也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份量。牢骚怪话肯定有点,开始不配合刘巴的正常工作。

尚书台是政权中枢机构,丝毫马虎不得,刘备就把他从尚书台免职了,外放“弘农太守”。其实当时弘农还在曹魏管辖的区域,杨仪根本无法赴任,大概就是领一份薪水,挂一个虚职吧!

这一冷藏就是四年,杨仪应该也步入中年了,也应该懂得世故,反省人生了。

公元225年,刘备、刘巴都已离世,蜀汉进入诸葛亮丞相制。此时蜀汉人才短缺,诸葛亮就委派闲置在成都的杨仪参与筹划南征。从大军出征的人员配备、到粮草节度包括军中礼仪等,杨仪都能很利索的处理。

诸葛亮就启用他为参军、署丞相府事,随军南征。以后就一直在诸葛亮身边负责具体事务,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升“丞相府长史”。手中有了一点权力,杨仪就好了伤疤忘了痛,目中无人的老毛病又犯了。

杨仪这回扛上的是个硬茬,他就是一言不合就要砍人的军中实力派魏延,性格跟杨仪半斤八两,都是狂妄孤傲之辈。

此时的魏延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还有假节的特权,在军中是诸葛亮之下的头号人物。两个作为“荆州系”的文、武代表人物,相互看不顺眼,除了诸葛亮谁也不服。诸葛亮北伐,正值用人之际,总是本着不偏袒任何一方来劝导两人,但作用不大。

这段时期,杨仪过得应该比较压抑,甚至于胆颤心惊,毕竟魏延的武力和地位摆在那里,稍不留神就会惹来大麻烦。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凭借暂时的兵权成为代理主帅,本应该团结众将撤回成都。因为与魏延的私怨而矛盾激化,杨仪想到的不是安抚,而是公报私仇。直接上表朝延,声称魏延谋反,借刀杀人除了魏延,还夷其三族。

杨仪自恃功高,满以为会接替诸葛亮辅政。谁知诸葛亮觉得杨仪心胸狭隘,不能容人,早已上表安排为人宽厚的蒋琬接替自己。

杨仪因此牢骚满腹,在多种场合指责朝廷不公,甚至说出“后悔当初没有率军投魏”这等大逆不道的话来。刘禅也算仁慈,还是网开一面,贬杨仪为庶人,流放汉嘉郡。

然而杨仪并没有引以为戒,居然上书诽谤,言辞激烈。刘禅大怒,命人逮捕杨仪。杨仪不堪受辱,最后选择了自杀。

杨仪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杨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作为一个早已身居高位的官员,杨仪作茧自缚,悲哀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