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无伤是谁(为什么说曹无伤是史记中死的最冤之人)
曹无伤(?-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名将领,随汉高祖起事,官至左司马。因向项羽高密,被刘邦处死。
鸿门宴是楚汉争霸中最精彩的一段,相信大家都看过《鸿门宴》这部电影,其中有一个小人物曹无伤,刚刚出场就落幕!但如果没有这个小人物,鸿门宴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
鸿门宴的起因是,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心说,老子辛辛苦苦击败秦军主力,刘邦你不但捡漏攻陷咸阳,而且美女珠宝尽取之,还有没有把我项羽放在眼里!于是引出千古名饭局——鸿门宴。
鸿门宴本身是项羽欲诛杀刘邦而设的局,但经不住刘邦三言两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意思是“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听了刘邦的甜言蜜语,项羽便“留沛公与饮”。还解释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句话就把曹无伤给卖了!
鸿门宴后刘邦逃回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曹无伤抓起来杀了。“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相比项羽,刘邦绝不拖泥带水。
为什么说曹无伤是《史记》中死的最冤之人,原因有三:
1、曹无伤官至汉军左司马,职位不低。
我们先来看这个职位,司马是掌管军政、军赋的武官,汉代以前右尊而左卑,所以曹无伤是掌管军政、的二把手。
曹无伤很早就跟随刘邦起兵,屡立战功,《索隐》中云:“左司马无伤得泗川守壮而杀之耳”,意思是曹无伤抓住泗川郡守,并杀了他。刘邦初起兵时,攻陷泗川,生擒郡守的功臣就是曹无伤,这是一桩大功。
2、如此有功的老臣,只因项羽的一句话,就被诛杀,而且还是被出卖,根据项羽的性格,可能还不是有意的,可谓冤枉至极!
3、更冤的是,曹无伤死后,项羽的一系列操作。
鸿门宴后,项羽刘邦已经和解,虽然项羽依然心里有疙瘩,担心刘邦和自己争夺天下,但又抹不开面子,不乐意违背当初的约定。
(其实刘邦诛杀曹无伤,就释放出了一个明显信号,刘邦不会臣服于项羽,项羽完全可以以此为由,进攻刘邦)。
之后项羽分封天下,立诸将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刘邦的东出之路。
刘邦不但毫发无损,还得了个汉王!你说可气不可气,曹无伤在历史上刚出道就落幕,谁也没有记住他,只留下了几句记载,真是千古奇冤!
关于曹无伤究竟是项羽的人,还是刘邦的人,现代的历史观点,倾向于曹无伤是项羽派往汉军的间谍。
小编不这样认为,原因有三:
一、从项羽毫无感情负担得说出曹无伤的名字就可以得出结论。项羽不是傻瓜,白痴都知道一旦说出曹无伤的名字,曹无伤就必死无疑!如果曹无伤是自己人,项羽绝不会轻易出卖曹无伤,项羽也算是一个比较重情义的人。
二、史记记载“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无伤当时告密的原因是,“闻项王怒,欲攻沛公”。既然有告密的起因,就说明曹无伤不是间谍,如果是,应该随时向项羽报告。史记没有详细说明曹无伤身份,也从侧面证实他不是间谍。
三、曹无伤最大可能是个政治投机份子,项羽实力强,为自己留条后路,以备刘邦被击败,自己出路堪忧。
但没有想到完全看错了人,刘邦不但没死,还最终击败项羽,夺得天下,更没想到的是项羽是如此“不仗义”之人,如此轻易出卖了他。曹无伤对项羽的不了解,也从另一方面证实曹无伤绝非项羽的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