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种植条件和区域(种植荔枝需要满足哪些环境条件)
一、温度
荔枝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荔枝在营养生长期,要求温度高,湿度大,日照长;气温在10-12℃时,营养生长缓慢,13℃-18℃生长加快;23-26℃最适宜荔枝的营养生长。
在气温过低或有箱的年份,荔枝的嫩梢易受冻害,温度降到-2℃至-3℃时,如果低温持续时间不长,老熟的枝条不会受害,否则会被冻死。
天气反常的年份,如秋冬气温高、雨水多,荔枝大量抽冬椭后,又突然有寒流侵袭,即使气温在0℃左右,枝条也会遭受冻害。
在荔枝的花芽分化和形成期,需要有一段时间低温和干燥,这样花芽的生长发育才能顺利进行。热带地区秋、冬季温度较高,影响花芽分化和形成,难于自然开花结果。
开花期间,若温度低于10℃影响开花,18-24℃开花最宜。温度过低会延迟开花,2018年3月福建因气温低,荔枝延迟到5月初与龙眼同期开花。
我国台湾、福建南部沿海地区和广东南部以及广西南部、东南部是我国荔枝主要产区,也是荔枝集中栽培的理想地区。
二、降雨量
荔枝营养生长期间喜温暖湿润。但已投产的荔枝树,冬季降雨量过多则会生长冬梢影响开花。春季是荔枝开花期和果实膨大期,若低温阴雨,使柱头黏液或花粉被沖刷,昆虫活动少从而影响传粉。
雨水过多会影响花药开裂,使花药腐烂和导致霜疫霉病发生,从而影响荔枝的传粉受精,降低产量。荔枝坐果后,果实发育快,历时短,需要适量的降雨,这时如少雨干旱,会妨碍幼果发育长大,甚至引起大量落果。
但这时如果雨量过多或阴雨不断,造成土壤通气不良,根系活动受阻,影响吸收土壤养分。另外,雨水多光照不足,叶片光合作用受到影响,造成光合产物积累不够,也会导致大量落果。
许多品种产量不稳定的原因除了品种特性外(如单性异熟型),花期碰到阴雨连绵或低温阴雨影响授粉受精,坐果率低或不坐果也是原因之一。所以,控制花期,避免花期遇到阴雨等不良天气,是克服荔枝产量不稳定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日照
荔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日照。俗话“当日荔枝,背日龙眼”说明了荔枝对日照的要求比龙眼强。日照充足能够促进叶片的同化作用与花芽分化,加深果实的色泽,提高果实品质;日照少,植株养分积累少,花芽则难以形成。
但花期,若日照过强,辐射热量大,温度高,空气相对温度低,花穗凋萎,柱头黏液浓缩导致花粉质壁分离而使花粉不能萌发。
荔枝花期最适宜的气候是晴天天数多,数日一雨。广东省1976-1995年20年的气候与荔枝生产丰歉关系的分析表明,每年1月的气候变化与荔枝丰歉的关系较密切。
如1月份,气温低(11-15℃),晴天日数在15天以上,日照时数110~ 120h,降雨天数在5天以下,雨量少于50mm,相对湿度低于73%,当年则为丰年;反之,则为歉年。
四、土壤
荔枝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丘陵地的红壤土、沙质土、石砾土和平地的黏壤土、冲积土都适于荔枝生长。
平地的黏壤士、沙壤士和冲积土含有机质较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荔枝生长较丘陵地旺盛,但由于水位高,根系生长受限制而分布浅,故荔枝的寿命不及丘陵地长。平地荔枝果皮薄、肉质厚、水分多,但糖分低,品质不及丘陵地好。
丘陵地红壤土、紫色土、石砾土缺少有机质,肥力差,但土层深厚,荔枝根系分布深、发达,荔枝寿命较长。
由于丘陵地肥力差,保水能力也比平地差,所以,丘陵地树形通常较平地同龄树矮小,生长势中等,果皮较厚,肉质坚韧,水分较少,含糖量高,品质风味较好。荔枝有菌根,种植荔枝宜选择能促进根菌丝体生长的酸性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