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有陆地吗(北极地区的冰川消逝速度究竟有多快)
北极是冰做的天堂,纯白冰川,以及飘在蓝宝石般深邃海面的巨大浮冰,犹如现实版的冷酷仙境。然而,北极只是冰封海洋之中的中心点。
一望无际的北极中央并无陆地,它被北冰洋大陆包围的水域。北极泛指地球北纬66度34分以北的广泛地区。北极高纬度地区大多常年冰雪覆盖,极昼极夜交替轮换。
即使在夏季,北冰洋仍然拥有410万平方公里的冰面,这些300万年的永久性海冰。
除了漂浮在海面上的各种冰川以及岛上的冰雪景观,北极特有的极昼和极夜现象,以及上空偶尔会出现色彩绚丽的北极光,仿若一个奇幻的童话世界。
北极正在变暖,北极何时无冰?专家说,可能20年后
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北极地区的增暖幅度可达全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这被称作“北极放大”现象,会加剧全球变暖和北极海冰的消融。
早在2019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最新的关于海洋和冰冻圈的变化、影响和适应对策,体现了目前科学界对于海洋和冰冻圈的最新认识。
报告指出,全球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加速,在有卫星观测的1979年至2018年期间,北极9月份海冰范围以每10年约12.8%的速度快速减少,目前阶段的海冰范围是至少1000年里的最小数值。
极冰的快速消融必然会深远影响高寒地区的生态系统、海岸线稳定与人居环境,同时也将进一步调制全球气候系统,影响极端事件的强度和频次。
例如,北极熊、海象和鲸鱼依靠海冰的存在维持它们的狩猎、繁殖和迁徙习惯,大幅度的海冰减少,将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极“圈地运动”:冰川消逝加速下的资源争夺
平静的北极,正在硝烟四起。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航道以及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被誉为“地球最后宝库”的北极地区,逐渐成为各国紧盯的“聚宝盆”,引众多国家垂涎欲滴。
对于有着密切利益关系的各个国家政府来说,冰川的消失不仅是气候变化议题,更事关发展机遇的战略问题。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正使北极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新中心。
以美俄为首,丹麦、挪威、芬兰、冰岛等国跃跃欲试。2013年12月9日,加拿大宣布拟向联合国提交申请,声称对包括北极点在内的120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地区拥有主权。
针对加拿大的“圈地”主张,俄罗斯马上给予强硬回应。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在推进对北极的控制。
随着“圈地运动”的开展,各个北极国家也形成了自己的北极战略。这些战略上的差异不仅取决于各国在北极的相对地理条件,更取决于本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决心。
冰面下的军事博弈
北极气候严寒,巨大的冰盖、冰岛、冰山和浮冰占据了北冰洋大部分水域。
虽然不利于船舶运输,但却对潜艇的活动十分有利,冰层的遮蔽可以使潜艇摆脱飞机和侦察卫星的监视,聚散不定的浮冰也阻碍监听设备对潜艇的追踪,特别是浮冰之间的挤压和冰水之间冲刷所产生的噪音,更是可以干扰反潜船舶的声呐装置。
于是北冰洋便成了世界大国核潜艇的游曳之地、藏身之地。要知道,核潜艇是国家“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的重要一环,承担着水下核威慑的重任。
如当今的俄罗斯,即便其唯一的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已经趴窝,但依然没有国家敢轻易挑战俄罗斯底线,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俄罗斯拥有着强大的核潜艇部队。而这些核潜艇的隐秘之地就有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
随着北极冰层的消融,北极地区的军事化倾向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事件一再表明该地区正在重现新的“冷战”场景。
俄罗斯早就恢复了其在北极地区的“北方三叶草”等多个军事基地,构建其“北方战略堡垒防御”战略。
这一战略正是基于其北方舰队的弹道导弹核潜艇防御战略,确保其能进入北大西洋,应对未来北极航道开通带来的新安全挑战,并保持与北约(即美国主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优势。
与俄罗斯隔白令海峡相望的美国,则有更加完整的北极战略。一来北极历来被视为其在北半球的战略高地,如在阿留申群岛的乌纳拉斯卡岛荷兰港修建了可驻泊驱逐舰、攻击型核潜艇的海空军基地、在埃达克岛修建了埃达克海军基地。
作为美太平洋舰队在北太平洋的侦察、运输补给基地,还有在阿拉斯加的埃尔门多夫(美空军第11航空队司令部驻地)和艾尔森空军基地和理查森堡、温赖特堡、格里利堡陆军基地...。
2018年美国宣布重建第二舰队,负责美国东海岸和北大西洋防务,辖区包括美国东海岸、整个北极圈。
除了美俄之外,其他北极国家也纷纷加入进来。加拿大每年都会在北极地区举行“纳努克行动”军事演习,以彰显加拿大在北极地区的存在和提高监视和作战能力 。
丹麦、挪威和瑞典三国联合组建由三国海军、空军组成的快速反应部队,以监视和威慑各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
冰上丝绸之路:穿越北极搭建共同发展的平台
北极地区的“圈地运动”是大国全球博弈的一部分,其中尤以美俄为主要参与方,这是当前逐鹿北极的基本基本轮廓。
而对中国而言,我们并非北极国家,但北极博弈的焦点之一:北极航线,却与我们息息相关,也是最有可能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补充的主要航段。
特别是西伯利亚北部的东北航道,将把中国通往欧洲的航程缩短整整3000海里,这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中国与俄罗斯携手打造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冰上丝绸之路”的原始动力。
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基础,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并非一纸空谈,反而能够得以实现。首先,常年冰封的北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不论古今,各国都对其有着强烈的欲望并将持续探索下去。
其次,随着北极气候加速变暖,北极航道通航的前景已为时不远。甚至有专家曾预测,在2030-2050年间,北极可能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那时进入北极会容易许多。
另外,中国“一带一路”持续推动了各国间的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秉承和平与发展、互利与共荣,中国的信誉度更高,加强合作也更为合理。
中国发出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提议后,有不少国家愿意参与其中。
不论是已建的中俄共建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俄罗斯帕亚哈油气田项目、中俄合作扎鲁比诺港项目,还是正在计划中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市的深水港口改造项目,与中国开展合作最为深入、积极的国家非俄罗斯莫属。
作为北极区域国家的冰岛则是一直在北极问题上与中国保持紧密合作,已经运行的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无疑会让两国在北极领域的合作中寻求到新的突破。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这一提议正在获得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可,并已开始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