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出塞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7359 完若星
摘要:《出塞》是王昌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全诗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婉而成章,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明人李攀龙选编《唐诗选》,推此诗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 (690年—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改汜水县尉,再迁江宁丞。

年贬龙标尉。因乱世还乡,道出亳州,惨遭刺史闾丘晓杀害。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出塞》是王昌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写景,起笔雄浑,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景:一轮明月照亮了边疆关塞,极力渲染关隘的古老和荒凉。

由此可使人们的思路追忆到遥远的秦汉时代,当时月光笼罩下的边关,有千百万兵士驻守,千百年来,情景依然如故。漫长的岁月,经历过多少次战争,人民受过多少灾难,无数辛酸都凝聚在“秦时明月汉时关”上了。

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

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使时空穿越,使时间延展,让人浮想联翩,由衷地渴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第二句紧接首句,由古及今,用凄怨的笔调写出眼前的现实——“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的含意既有无数人征战疆场,暴死荒野,又有他们的家人在引颈盼望长年征战的亲人们归来。

人们不禁要想:同样的明月,同样的关口,在秦汉时代,”胡马不敢南下牧马“,边境非常安定,到了如今的唐朝,为什么征人久久未还,战事连年不断呢?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也让人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转出正意,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原来汉代有龙城飞将军李广在震慑着敌军,使之不敢进犯。进而设想,如果现在有一个像李广那样的人的话,那胡人的骑兵也不敢轻易度过阴山入侵了。

万里长征的人也就可以回还,家人也不会再受思念亲人之苦了。

这种设想正是针对现实中的缺陷,既是对历史名将的褒奖,又是对唐时无能将领和统治者不能任用有为将领的昏庸腐朽的有力谴责,从而表达出诗人既同情人民又关心国家的思想。

道出由衷地心愿:热切盼望朝廷能招贤使能,使像飞将军李广一样的良将镇守边关,让胡人退避三舍,不再肆虐猖獗。

全诗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婉而成章,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明人李攀龙选编《唐诗选》,推此诗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