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主要特点有哪些(黄梅戏的起源以及优秀剧目)

7008 念尔安
摘要: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

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黄梅戏的脚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

起源

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

语言

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用江淮官话唱。

行当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

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

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

花脸: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

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

服饰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妆容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

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

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优秀剧目

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罗帕记》《赵桂英》

《慈母泪》 《三 搜国丈府》

神话剧:《牛郎织女》

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

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

黄梅戏鼻

邢绣娘

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

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

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蔡仲贤

安徽望江县鸦滩蔡家大屋人,生于同治年间。

从艺于弹腔,将采茶调、徽调、民歌小调为一体,逐渐发展为自己风格的地方小戏,被誉为黄梅戏开山鼻祖。

著名演员

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马兰、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胡普伢。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