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道理和启发(凿壁偷光的故事出自于哪里)

6344 但元灵
摘要:凿壁偷光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激励大家奋发向上,刻苦努力。有史书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小时候都能耳熟能详。

这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激励大家奋发向上,刻苦努力。

有史书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简单来说,就是匡衡好读书,但没钱买书,只能无偿劳作,来换取借书读书的机会,那家主人很感动,就给他书读了,最后,成就了一代文学家,官至丞相。

看到这里我们都很感动,这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榜样。

匡衡是怎样一步步的成为丞相的?

匡家是没有什么显赫的历史的,往上深扒几代也是农民,最多的工作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锄地。具体庄家豆苗稀否?

就不太好说,匡衡没有怎么务农倒是有的,匡家也是祖坟上冒青烟,有个匡衡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更没有多余的钱财来买书,那应该怎么办?匡衡也是挺聪明的,靠替人帮工而不要报酬,以获取借书读书的机会。

小小年纪有这样的想法也是不简单的。后来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诗》三百篇,思无邪。思想纯正,没有邪念。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按照当时人盛传的就是:“匡说《诗》,解人颐”。

简单而言就是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神清气爽,心情舒畅。似乎有打通任督二脉的功效。慢慢的就把匡衡传成经学大师了。

一个人能力境界的大小,无非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自身所拥有的才学,第二部分就是自我的吹捧,第三部分就是大家的传扬。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终于有人推荐给了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几次交流,发现这个人说的话很符合自己的胃口,果然神清气爽啊。

汉元帝即位后,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就任用匡衡为郎中,后来右迁为博士,给事中。跟对了人就是好啊,可以平步青云。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古时候,大家的水平都很有限,并不能对这些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作为天子,只有认为自己德行有亏,这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匡衡也是对此深信不疑,很投机取巧的上书元帝,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

“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以圣人之言,教化百姓,弘扬礼让仁和之风。

匡衡很能把住元帝的脉搏,元帝看到奏疏后很高兴,匡衡因此加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来右迁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正巧没有人可以代替,只有让满腹经纶的匡衡代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有一年,大太监石显因为元帝的去世而没有了靠山,从而被成帝所疏远。丞相匡衡与御史大夫张潭本是石显一党,至少在当时是一条绳上的。

丞相匡衡上书弹劾石显旧日恶行,说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石显于是被罢官逐回老家,并在半路而死。死了,恐怕都不知道为什么匡衡要除掉他。这是党派之间的纷争,算起来匡衡做了件好事情。

匡衡有个污点就是匡衡在权力斗争中春风得意,可以说是意气风发,陈汤是个贪财的人,想当年陈汤征康居,灭匈奴,斩单于,功高盖世,威震八方。把搜刮的战利品都私吞了,没有给他这个当朝的丞相分享,丞相看重的不是那点钱财,而是他在众人心中的位置。

其实,也挺看重金钱的。权力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于是他纠集了一帮儒臣,向成帝上书道陈汤贪墨康居财物,况且年轻的时候不孝顺,应该罚,最后,陈汤被贬为士兵。这样一个祸害国家将领的佞臣形象跃然纸上。

匡衡人生的最大的污点就是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

《春秋》表明,诸侯不能垄断土地,要一律遵循国家的法律制度。匡衡官职高居三公,辅助国家朝政,掌握封地的田亩簿册,知晓郡地划定边界的实际情况,应该正确地划定界限。

可是在当地重新统计田亩、重新划定封地边界后,匡衡仍然违背国家的法律制度,盗取、专断土地,来增私利,他的下属官员陆赐、明阿谀奉承匡衡的旨意,歪曲上报封地的统计数目,乱减县界,欺上瞒下;

擅自将土地归附给大臣,都是违法的。”于是皇上批准两人的上奏,对匡衡没有治罪,只是免去丞相职务,贬为平民,匡衡最后死在家里。

匡衡也算是善终了,从贫民到丞相,可以说是一路开挂。从贫穷到富有,总是让人内心发生变化,对金钱和权势的向往,总是能扭曲一个人的内心。人性总是贪婪的,何况是掌握权力的人。回头看看,总是能让人警醒,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不做圣人,只做无愧于内心的人。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