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腊八节的古诗有哪些(古代腊八节的由来是什么)

6884 翦春雪
摘要:关于“腊八节”的诗词,古代亦有很多文人泼墨,比如“诗圣”杜甫就曾在《腊日》中写: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腊八:古代最有意趣的一首诗,年味十足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又称“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原为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之节。

相传,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不过最终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遂决定放弃。

此时他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12月初8日顿悟。

为纪念此事,佛家弟子会在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也就是腊八粥的原型。

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同样以吃“腊八粥”为纪念形式。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这也是关于“腊八粥”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并盛行于清朝。

实际上,关于“腊八”的传说很早就有了,中国古神话“赤豆打鬼”的风俗就是源于此: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吓唬小孩。

古代人们普遍迷信,认为小孩得病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于是纷纷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关于“腊八节”的诗词,古代亦有很多文人泼墨,比如“诗圣”杜甫就曾在《腊日》中写: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陆游也曾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古诗,则很有趣,年味十足。

腊八 诗文赏析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

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

出自王季珠的《腊八粥》。

差糁:指残次的碎米。

王季珠:清代诗人,顾山人,居镇东,额曰旷庐,莳花种竹,吟啸其中。诗词效仿陆放翁,书法比拟赵松雪,著有《旷庐草诗集》。

诗文大意可解为:

掀开锅盖就能闻到蔬菜的香味,残次碎米熬成的粥只放了少许盐,连糖都不用加。与亲友们围坐在一起,在阳光下喝着热乎乎的“腊八粥”,每个人都心存善念、古道热肠。

这首诗接近于白话文,却不觉乏味,简洁的笔触意趣十足,颇有“大年”将近的盛况。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

关于腊八粥吃甜的还是吃咸味,南北是有差异的,比如陕西吃的就是“腊八面”,而甘肃吃的则是“素腊八”,东北偏爱咸味。

山东、河南等地注重用料,会在腊八粥中放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

“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

民间有“腊八腊八,冻死鸡鸭”之说法,说明这一天通常都是很冷的,所以大家都围炉而坐,喝着热乎乎的粥。

而“腊八”又是从佛家的节日演变而来,所以人们都很感恩,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和敬畏的。

节日源自于传承,抛开文化概念,这也是亲友、家人凝聚情感的好时机,我们应该让生活充满仪式感。

什么是“四方食事,人间烟火”,不也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欢欢乐乐、有吃有喝有笑的幸福感嘛!

而“腊八”亦是我们童年里最浓厚的记忆之一,要祭灶、要放炮,其乐无穷。

在这里也祝愿每个人身体康健,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万事随心。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