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何时被推广(杂交水稻的亩产量可以达到多少)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中国有着历史最悠久的农耕文明,但是不断增长的人口、有限的耕地与粮食产量也一直制约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文革”期间,中国农业科技方面最辉煌的成就是“杂交水稻”。中国自1974年以来开始试种杂交水稻,至1983年累计全国种植面积5.1亿亩,增产稻谷五百多亿斤,平均每亩增产10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了1700多斤。
“杂交水稻”的名字是与袁隆平连在一起的。袁隆平于60年代初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他首先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而后又率先提出了培育水稻三系杂交的设想并展开田间实验。
1973年他终于获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了强优势型的杂交水稻。1974至1975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南方多处试种效果良好。
1976年以后开始大面积推广,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国家。生产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杂交水稻比一般水稻增产20%到30%,最高可以达到50%。袁隆平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问世后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要求转让这项技术。
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给美国后。通过对比试验表明,中国杂交水稻的平均亩产比美国水稻良种增产165.5%到180.3%。至1989年,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中国的杂交水稻。
1979年,袁隆平代表中国在世界水稻年会上宣读杂交水稻论文后,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国两百多个水稻专家的高度评价,公认中国杂交水稻居世界领先地位。
杂交水稻不仅在生产上为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在学术上为自花授粉作物闯出了利用杂种优势的新路子,大大丰富了农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人类水稻种植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2009年4月,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我们要城市化,要修高速公路、修机场。
但是我们国家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平均只有1.3到1.4亩。18亿亩的土地红线还是要保的,这就很矛盾,所以唯一的出路还是提高单产,没有其他办法。
面对人口压力,无论是增加水稻单产还是保住耕地,对于中国的粮食安全而言,都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