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是什么(古代著名的农学家都有谁)

5778 呼依白
摘要:《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全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其成书于公元533至544年间。全书共九十二篇,分十卷。前五卷讲植物栽培,第六卷述动物养殖,第七至第九卷则是关于农产品加工和贮藏等事项,第十卷介绍非中原地区出产的植物。

传说中,中国农业的始祖是神农氏。神农时,随着人口增加,神农便制造耒耜(农具),教民播种五谷,从此有了农业。

神农氏本姓姜,从姜字的字形和有关他“牛首人身”的长相描述来看,神农氏在从事农耕之前,应是个牧人。后稷也是一位中国农业的始祖。后稷,名弃。

他的母亲名叫姜嫄,意示着祖辈也是牧人。长大成人后,他对农耕很有兴趣,特别善于考察土壤,并根据不同的土壤种植不同的作物,老百姓纷纷向他学习。尧帝得知后,任命他为农师,负责主管农业。他后来成为周代的创始人。

泛胜之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在汉成帝时出任议郎。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他写成了农书十八篇,这就是《泛胜之书》,现仅在《齐民要术》等书中保留了三千五百余字。

不过仍依稀可见当时内容之丰富。书中提出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保持土地肥沃及湿润),早锄早获”的耕作栽培总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运用于土壤耕作、种子处理,以及粟、黍、麦、稻等十多种农作物的具体栽培技术之中。

书中内容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见于文献记载,其中包含许多重要的农业科技成就。如穗选,种子保藏、区田(种)、稻田水温调节等。其中区田法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区田法又称区种法,是专为抗旱而设计。区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宽幅区田法,一种是小方形区田法。无论是宽幅区田,还是小方形区田,它们都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1、作区深耕,不耕小区以外的土地,以充分挖掘区内土地的增产潜力。

2、等距点播,区田内所种作物的行距、株距都有一定的规格,呈等距点播形式,这样可以保证作物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3、便于管理,因为区田不耕旁地,故施肥、灌溉,以及中耕除草都在区内进行,便于充分发挥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同时等距点播也便于区内操作。四、由于区田不耕旁地,起到抗蚀保土的作用。

贾思勰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农学成就的人,他著农书《齐民要术》。不过有关他个人的生平事迹却无闻,从他书中只知道他曾担任过北魏高阳太守,家里曾养过二百头羊之类。

《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全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其成书于公元533至544年间。全书共九十二篇,分十卷。

前五卷讲植物栽培,第六卷述动物养殖,第七至第九卷则是关于农产品加工和贮藏等事项,第十卷介绍非中原地区出产的植物。

陆羽是唐代著名农学家,少年时学习不甚用功,性格比较孤僻,但天资聪明。后来他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一人独往独来,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他尤其喜欢饮茶,所著《茶经》是中国最古的茶叶专书。

全书共三卷十篇,详细讲述茶的起源,茶叶生产方法和茶具。从此之后,开茶馆的人都把陆羽像制成陶器模形,奉他为“茶神”。

韩鄂是唐末五代人,家世不详。所著的《四时纂要》成书年代约在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内容主要摘引前人的著述,其中尤以《齐民要术》为最多,同时也加上一些自己的心得。

和《齐民要术》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书中采用了“月令”的形式,按月依次编排了天文、占候、禳镇(即祈禳镇灾)、食忌、祭祀、种植等资料。其中有关农业的内容占全书一半以上,是本书的主体。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