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泼面是哪里的小吃(油泼面为什么能让众多食客垂涎三尺)
陕西面食”油泼面“,喜食者众。这是为什么呢?为一探究竟,作者亲自品尝了这种面,方知其中奥妙。
记得上学的时候,从图书馆借了一本陈忠实所著的《白鹿原》,里边多处写了吃油泼面的片段,读着读着,不免让人满口生津,幻想着眼前有一碗白生生、红艳艳、亮晶晶、香喷喷的油泼面。
后来,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尽管与小说有说差别,但在影视作品中,导演们也依旧不吝惜用大量镜头去展现吃油泼面的场景。可见,一碗“油泼面”,在关中一带有多重要。
要说这油泼面,它的历史很久远。据说,起源于周代,一直延续流传至今,不仅是盛行在三秦大地上的美食,也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吃到油泼面。
不过,笔者第一次吃油泼面,是在大三的暑假,去西安,在大雁塔周边的一条街上,有一家专门经营陕西面食的面馆吃的。
走进店中,老板一边给倒面汤,一边热情的用陕西方言询问着:“biangbiang面、臊子面、油泼面、旗花面……您吃啥?”
我四顾周边几桌的客人,均点了油泼面,心想,这家的油泼面应该是最好吃的,就点了一碗。等面上桌后,一大碗红白绿相间的油泼面香气扑鼻。
除了味道,最令我诧异的是,在这样一条繁华的街上,如此一大碗香喷喷的面,才要12元,量足到一位以苦力为生的劳动者,也足够吃饱了。心想,这可能也是油泼面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当然,量再大,再划算,最终吸引食客络绎不绝的,应该还得靠它香辣爽口、劲道十足的味道,才能征服人们的胃。
而一碗正宗的油泼面,之所以能做到劲道十足,这得于制作的工艺。
做油泼面时,从和面到出锅,必须经过三揉三醒,揉面的力道一定要大,需要来回揉多次,知道面团被揉得光滑后,抹上一层清油,盖上一块塑料薄膜,饧一两个小时,更易于做出筋道有嚼劲的面条。
当然,除了面条的筋道外,一碗鲜香的油泼面,其灵魂还在于油和辣椒。
一碗刚出锅的面条上,放上辣椒粉、豆芽、葱花、酱油、香醋,再浇上半勺滚烫的热油,“嘶啦嘶啦”的响声中,鲜红的辣椒粉和葱花在热油的激发下,飘出浓郁的鲜香味儿,立马就提起了食客的食欲。
拿筷子搅拌均匀,夹起一根“呲溜”一吸一咬,真是让人无比满足。
“呼噜呼噜”吃下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泼面,再喝上一碗面汤,不只是给人一种踏实的饱腹感,还有一种身心的满足感,顿时让疲惫的人们立马就变得精神抖擞。
就是这样一碗实在的面条,不仅是人们果腹时的首选,更是三秦大地上劳动人民质朴而实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