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茶宠有什么忌讳(如何才能养出一只温润有神的茶宠)
中华茶文化历数千载,关于饮茶的闲事雅艺也在不断衍生、丰富。在当代人的茶生活中,不但承古,而且开新,融入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元素。
养茶宠便是一件有趣的新闲事。茶宠是茶席上的“小玩意儿”,也是备受茶人喜爱的“宠物”。
人们在泡茶时,用茶水浇淋或涂抹它,在茶汤的润泽下,日积月累,其表面就会形成一层温润柔和的茶色包浆,且茶香内蕴,更加另人爱不释手。
不过茶宠说新也不新,早在唐代就有雏形。那时,虽无茶宠之名,却有茶宠之实。它最初的造型是备受人们敬仰的“茶圣”陆羽。
陆羽,对于爱茶人来说并不陌生,唐建中元年前后,他的《茶经》问世。
这是世界上首部完整、全面介绍茶的巨著,陆羽对茶的原料、产地、茶器、制造、水质、煮饮等的评判标准作了系统的阐述,并由此形成了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基础。
从那时起,一些卖茶的商家就按照陆羽的外貌和身形塑造瓷像,作为茶行业的祖师爷来供奉。不过,这些商家对“茶圣”并没有像对神明那样敬畏虔诚,而是把他的瓷像当作搞促销的赠品:
每买十件茶具,就送瓷像一只。生意好,商家就用茶水供奉;生意差,则用开水浇淋。若“茶圣”泉下有知,恐怕会很郁闷吧。不过,浇淋这一操作,同当代养茶宠的方式如出一辙。
除此之外,此后数百年在史书上茶宠几乎再寻不到踪影,直到明万历年间,紫砂器的兴起才使一度沉寂的茶宠又重见天日。
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里记载了一个名叫陈仲美的紫砂手艺人。他原是景德镇制瓷艺人,由于同行竞争激烈,很难成名。于是,他去了宜兴另谋出路。
陈仲美擅长配制壶土,技艺十分了得,“重镂叠刻,细极鬼工”,制的壶“像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从描述来看,应是紫砂壶中的“花货”。他制作的其他器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等,似乎就是茶宠的前身。
遇见一只心仪的茶宠,需要看缘分,如同邂逅一泡好茶,一把好壶。
如何选到“对”的它
市面上流行的茶宠多为紫砂或澄泥烧制的陶质工艺品,也有一些瓷质或石质的。
茶宠的价格也有几十到几百不等,好的茶宠,跟做工是否精细、泥料好坏及完成一件作品所需的工时分不开,而且不同材质的茶宠带来的感受不同。
茶友在购买茶宠时,应该兼顾材质、美观和趣味性、透气性、吸水性、大小等方面去选择喜欢的茶宠。
一般来说,陶、紫砂材质的茶宠透气性、吸水性良好,容易吸收茶汁并形成包浆。
不过具体选什么茶宠还是要看眼缘,自己喜欢最重要!
会选更要会养
选对茶宠重要,养好茶宠更重要。一些养茶宠多年的茶友总结了几条经验。
第一,切忌水煮
有些人生搬硬套养壶“开壶”的方法,将刚买的茶宠先上个“鼎镬酷刑”,放进沸水里煮,以为可以去掉土味。殊不知,茶宠跟紫砂壶不同,一些雕工细腻的茶宠细节处比较脆弱。水沸时,茶宠会随汩汩翻腾的水泡左冲右撞,难免有磕碰的风险。
第二,切忌久泡
茶宠要养出包浆,需要时间的沉淀,心急不得。废茶水很容易变质,茶宠一直泡在里面会发臭,还会生出很多细菌。
第三,切忌“多情”
一种茶水养效果最好,不同的茶类,茶汤颜色各异,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混养,会色泽不均。如果你有好几只茶宠,不妨按照颜色来一对一养护,朱泥用红茶或岩茶养,紫泥用熟普养,澄泥用绿茶或清香型铁观音养。
第四,张弛有度
养茶宠不只是茶水“淋浴”,也要张弛有度,干湿并重,让它身上的气孔打开,充分呼吸。比如,可用茶刷或养壶笔轻轻拂拭,或用茶巾擦拭,或用手反复揉搓,给它做一个全身“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