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凤雏是谁的绰号(为什么凤雏的名声不如卧龙呢)

6145 呼依白
摘要:三国凤雏是庞统,庞统年轻时,表现得非常朴钝,甚至呆板,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赏识,除了他的叔父庞德公。之后,在文化达人司马徽的大力宣传下,庞统的名声开始逐渐鹊起,“卧龙凤雏”的提法开始越来越有市场。

读完《三国演义》,相信大家都对诸葛亮通天彻地和半人半神的能耐瞠目结舌。那么,在后世广为传颂诸葛亮的同时,为何却对与他齐名的“凤雏”很少提及呢?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的著名知识分子。罗贯中曾借水镜先生之口这样评价:

“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可安天下。”

史学家陈寿虽然不像罗贯中这么夸张,可也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庞统:

“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

庞统年轻时,表现得非常朴钝,甚至呆板,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赏识,除了他的叔父庞德公。之后,在文化达人司马徽的大力宣传下,庞统的名声开始逐渐鹊起,“卧龙凤雏”的提法开始越来越有市场。

但是,成名后的庞统并没有心性浮躁,也没有急于出道,而是继续归隐治学。直到赤壁大战前后,他才下定决心来投靠东吴,但却被孙权嫌弃相貌丑陋而弃之不用。

笔者个人认为,此事不真!因为孙权也可称得上是一代豪杰,他为了自己的江东基业,急于招揽人才,扩充实力,怎会以外貌取人?而且,虽然《三国演义》多次提到庞统外形粗鄙,但正史中却没有相关的记载。

退十万步讲,即便庞统真的是颜值不过关,那又怎样?又不是出道演艺圈,要颜值何用。孙权弃用庞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庞统本人恃才傲物的孤僻性格,这点特别让孙权难以忍受。

离开江东时,鲁肃念其满腹才华,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结果,刘备也没有重用他,仅授予耒阳令这样的芝麻官,庞统在县令任上郁闷至极,几乎就要辞官归乡了。

好在,幸亏有诸葛亮和鲁肃的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同意认真召对庞统。果然,凤雏的名号不是吹得,刘备对庞统的对答非常满意,拜其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一样,成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按照当年“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刘备取得荆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之后,他还需要西取巴蜀,连接荆益之地,方可实现三足鼎立,最终一统天下和兴复汉室的伟业。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借助江东之力才打败了来势汹汹的曹操,趁乱取得了荆南四郡,基本上完成了“隆中对”的第一步。在任命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后,刘备已经有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个军师中郎将。

“军师中郎将”需要赘述一下,这个官职不同于一般的军师,只有谏言的权力。说白了,军师中郎将就是一个可以带兵打仗的军师。

仅此,说明刘备要准备进行第二步战略了,他会将现有人马一分为二,既要夺西川,又要守荆州,缺一不可。

经过精心的谋划,刘备认为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他安排两名军师中郎将各司其职,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军出征。

客观的讲,刘备的这种分工英明无比。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益州和荆州同等重要,这一进一退之地,都不容有失。

诸葛亮已经在刘备集团建立功勋,为了防止他功高震主,留守是最好的选择;而庞统,刚刚加入刘备集团,几乎是寸功未立,正是激励他建功立业和扬名立万的最佳时机。

庞统陪同刘备率军一同入川后,刘璋盛情招待刘备,增拨了大量的物资钱财和兵马粮草,甚至连川中的战略隘口都交由刘备督理,只希望他能够尽速出兵,击退汉中的张鲁。

经过补给后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了精锐部队三万有余,而且粮草充足,士气高昂。但是,他率兵入川的初衷,并不是要真心帮助刘璋击退张鲁,而是希望借机夺取川蜀之地。

因而,虽然兵强马壮,但刘备却一直屯兵在葭萌关,广施恩德以收蜀中民心,找各种理由拖延出兵。

这样,无论刘璋多么傻,也看出势头不对了,迎刘备入川是自己人生最大的败笔。之后,刘璋也开始以各种理由限制甚至中断对刘备的粮草供给,希望能够逼迫刘备主动离开。

古语有之,请神容易送神难!刘备好不容易才进入了西川,怎会轻易离开。看来,双方势必会有一战,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记载,庞统向刘备及时献计: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其各领兵据守关头,今可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必乘轻骑来送,将军可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 

刘备采纳了庞统之计,斩杀杨怀和高沛二将后,率兵直指成都,名曰“刘璋背信弃义”。刘备大军很快就打到了涪城,眼见就能威逼成都的刘璋。

不久后,刘备领兵继续进发,包围了雒城。庞统身先士卒率众攻城,结果被流矢射中,重伤而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为了表彰庞统协助他夺取益州的功绩,追赐他为关内侯,谥号为“靖侯”。 

庞统的父亲被刘备任命为谏议大夫,庞统的儿子庞宏也被刘备优抚,但因继承了他孤傲的秉性而触犯了尚书令陈袛,只做到了涪陵太守。 

庞统被厚葬于落凤坡,刘备为其亲自挑选墓地并建有祠堂,祠内古朴厚重、庄严肃穆,留有庞统的雕塑和画像,供后人瞻仰。宋代的陆游路经此地时,曾赋诗一首《鹿头山·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凄恻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那么,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却在《三国演义》中着墨极少,存在感极低。

虽然“卧龙”和“凤雏”在名头上齐名,但庞统比起诸葛亮来,无论在政治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相去甚远,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莫非因为罗贯中故意贬低庞统而抬升诸葛亮?个人觉得,那倒不至于。

罗贯中是一个“尊刘抑曹”的刘备粉丝不假,但庞统和诸葛亮同属刘备阵营,故意褒一个贬一个,似乎也没有必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庞统的寿命太短,出道没多久就“香消玉殒”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