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土豆吗(马铃薯在我国的种植历史以及食用方法)

5154 佴若彤
摘要:马铃薯就是土豆。虽然叫法不同,但它们都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名称。马铃薯属于茄科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洋芋、土豆、地蛋、洋山芋、爪哇薯、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马铃薯就是土豆。虽然叫法不同,但它们都是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名称。马铃薯属于茄科植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洋芋、土豆、地蛋、洋山芋、爪哇薯、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马铃薯的果实为块茎状,形状为扁圆形、长圆形或者椭圆形,且马铃薯的果皮颜色丰富,有白色、黄色、淡粉红色和黑色等。

一、为什么叫做马铃薯呢

“马铃薯”因酷似马脖子上面栓的铃铛而得名,此称呼最早见于康熙年间的《松溪县志食货》。

中国东北、河北称土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英语potato来自西班牙语patata。据西班牙皇家学院称,此西班牙词汇由泰依诺语batata(红薯)和克丘亚语papa(马铃薯)混合而来的。在拉丁美洲,“马铃薯”的西班牙语用papa一词。

二、马铃薯的发展历史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区,为印第安人由野生种驯化而成,最初在南美洲的智利南部沿海栽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才陆续传到世界各地。全世界的马铃薯都是从南美洲那里逐渐传播出来。

随着西班牙帝国征服印加帝国以后,1570年左右传入西班牙,1590年传入英格兰,大约两个世纪后传遍欧洲,成为欧洲大陆国家主要的经济作物。17世纪末传入印度和日本。

一般认为是在大航海时代的16世纪马铃薯通过欧洲人传播到印度,继续再传播到中国,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马铃薯的栽培和种植。

三、马铃薯的种植习性和营养成分

马铃薯喜冷凉干燥气候,适应性较强,以疏松肥沃沙质土为宜,生长期短而产量高。因种子繁殖会导致性状分离,所以马铃薯最常用的繁殖方式是无性块茎繁殖。马铃薯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

有益气、健脾、和胃、解毒、消肿等功效。皮色发青或发芽的马铃薯因含过量龙葵素,有毒而不能食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马铃薯可以治疗病后脾胃虚寒,气短乏力。

马铃薯块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可防止坏血病,刺激造血机能;无机盐对人的健康和幼儿发育成长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健康,促进全身健康。

经研究发现,每100克马铃薯含水分79克、蛋白质1.9克、脂肪0.7克、碳水化合物16克、磷59毫克、钙11毫克、铁0.9毫克及维生素 C 、维生素 B 等。马铃薯含有丰富的钾,为少有的"高钾蔬菜"之一,同时,马铃薯还含有多酚类单宁。

四、马铃薯的品种

马铃薯同时具有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多重特点,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品种之一,被列入七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中。

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目前现今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

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

一般用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用种子种植,很快就会产生变异,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五、马铃薯的食用方法

马铃薯适用炒、烧、炖、煎、炸、煮、烩、焖、蒸等烹调方法,最适合的烹饪方法为烧、拌、炒。其与牛肉合烧即为名肴土豆烧牛肉。土豆入馔,作主食不多,主要用做菜肴,可加工成片、丝、丁、块、泥等形状。

既可作主料,又可配荤配素,还可以作馅或制作糕点,并可用于制粉丝、酿酒等。作为素馔,最常见的主要有清炒土豆丝、香酥土豆、拔丝土豆、葱油土豆泥等。

六、食用马铃薯的注意事项

①马铃薯含有单宁,如切开后不立即烹饪,时间稍长,就会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呈现红色或红褐色,重者呈紫色,略带涩味。

②正常情况下,马铃薯含有0.002%~0.01%的龙葵素,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但刚发芽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超过0.02%,能对人体带来损害;发芽1~5厘米的马铃薯龙葵素含量在0.42%~0.73%,有剧毒,能危及人的生命,因此,对发芽后表皮呈现绿色的马铃薯,切忌食用。

③马铃薯煮熟后去皮,贴近皮的肉也带有一定的毒素,故食用马铃署必须去皮。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