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为何是蜀汉衰败的关键转折点)

5966 箕又槐
摘要:孙权在夺取荆州后,迫于被贬曹魏的压力,欲想跟刘备求和,刘备不许,执意要出兵攻打东吴。孙、刘由此交恶,双方均开始整顿军队和粮草,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这场战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其他两战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公元前219年,孙权领兵攻打荆州,荆州守将关羽迎兵对战,不料孙权前后夹击关羽所带领的荆州军将关羽生擒,关羽坚决不降,最后被斩杀。

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称帝,同年为夺取荆州为关羽报仇雪恨,亲自带领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在夺取荆州后, 迫于被贬曹魏的压力,欲想跟刘备求和,刘备不许,执意要出兵攻打东吴。

孙、刘由此交恶,双方均开始整顿军队和粮草,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这场战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夷陵之战,(其他两战分别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讨伐东吴

7月,刘备带领军队正式对吴国发起进攻,刘备派出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国边境。

孙权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奋起应战,派出陆逊、朱然等部下五万人抵抗蜀军。另一方面,孙权派出使者前往魏国,欲跟曹丕交好,避免蜀魏两面夹击自己。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的兵力和地形分析,觉得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求胜心切。

于是通过自己的一番讲解,让吴军避开跟蜀军正面交锋,带领部队一直后撤到夷道地区。随即让军队停止撤退,在此安营扎寨,抵制蜀军的进攻,并准备跟蜀军决战。

决战夷陵

蜀军将领吴班、陈式带领水军进入夷陵之地,刘备亲自带领主力军攻打陆逊的军队。

但陆逊却常常坚守不战以此来磨灭刘备军队的士气,蜀军不得已只能在夷陵建立起数百个营寨。为了逼迫陆逊出来迎战,刘备出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恒。

孙恒是孙权的侄子,这时吴军大部分将领都想出兵营救孙恒,陆逊认为,夷道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就拒绝了这个建议。

刘备想要迅速发起决战,但陆逊坚守不出,在此期间寻找时机,抓住刘备后勤保障困难,且连营百里,兵力分散,一举发起反攻。

在一次试探进攻过后,陆逊采取火攻策略,集中兵力,击溃刘备。蜀军溃不成军,刘备落荒而逃,途中差点被吴军擒获,逃入了永安城。

战败原因

军中无将

夷陵之战的失利蜀汉方面犯了许多错误,受到了多方面原因的困扰,最终失败

《三国演义》中记载“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而《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陆逊......等五万人拒之”。

也就是说当时蜀汉军队只有5万人左右并非庞大的75万,而吴军出动的兵力和蜀军几乎是差不多的,在兵力上面的话蜀军是占不到任何优势的,在这种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蜀汉失败的原因就跟将领和士兵有关了。

提到将领就不得不提起刘备的两位好兄弟关羽和张飞了,这次战役的导火索就是关羽被擒杀,而张飞在战役之前就被自己的手下谋害而亡,这点就让蜀军失去了很大的优势。

谋略之处

在谋略方面,吴军将领陆逊,最初面对兵势强盛的蜀军时,采取避其锋芒的措施,大胆后退诱敌,且坚守不战,以静制动,暗中观察敌情;

随后抓住蜀军连营百里的弱点,集中兵力采取火攻使得吴军击败了气势汹汹的蜀军,继而化被动为主动占据优势,拿下胜利。这也侧面的体现出陆逊的谋略之处。

这时候很多读者就会产生疑问,刘备不是有诸葛亮这个军师么。自古以来,皇帝御驾亲征的话就要有太子坚国,而诸葛亮要辅佐太子监国,并在后方给刘备提供粮草补给。

所以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这场战役,但诸葛亮曾劝过刘备不要这么冲动行事,可惜刘备不听劝,最终酿成惨剧。

地势驻扎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扎营崇山峻岭,放弃水军。在这场战役开始前,刘备派出吴班、陈式带领水军进入夷陵之地,而陆逊却坚守不战,随后刘备在夷陵之地安营扎寨;

这样的布局对于刘备来说本身就是将自己放在了危险之地,因为夷陵地区旁边就是崇山峻岭,这种做法让军队很难展开行动,就给了陆逊机会从而导致战役的失败。

蜀汉衰败

逃亡永安城的刘备就驻扎在永安地区,而这场战役过后蜀汉大军受到了重创,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士兵和物资,还失去了很多将领。

因吴、蜀两国在这次战斗中都受到了影响,双方遣使议和,打算联合一起共同抗魏国。

但对于蜀国来说,在经历了这次战役后,蜀汉王朝就步入了衰败之路,特别是在隔年君王刘备死后,蜀汉已经是摇摇欲坠的国家了。夷陵之战也成为了蜀国衰败的关键转折点。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