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就砺则利的金是什么意思(古人所说的金指的究竟是什么)

7217 紫映波
摘要:“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实际指的是金属(制成的刀剑)。《左传》中“愍公二年,晋献公使太子申生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提到的“金”是指青铜,“金玦”是指青铜玦,一种挂在衣服上面的半圆形饰品。

阅读古代文献时经常会遇到“金”这个词,但是很多时候它往往不不想当然地理解为“黄金”。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实际指的是金属(制成的刀剑)。《左传》中“愍公二年,晋献公使太子申生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提到的“金”是指青铜,“金玦”是指青铜玦,一种挂在衣服上面的半圆形饰品。

所以,古人对于“金”的定性并不明确,它往往有多重含义。又如殷周时期出现的“金文”,只是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管子》中提到青铜称为“美金”, 铁称为“恶金”,犯罪的人可以用青铜制作的兵器来赎罪。

春秋之前的“金”,指的多是铜或相关的金属。《尚书》中说道:“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革”是改变、铸造之意,说明先秦时代的“金”指的多金属。又如《左传》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九鼎震。金震,木动之也”,由于周朝所铸的鼎是青铜打造,“金震”指的中的”金“是青铜(鼎)。

那么,“金”指黄金是在什么时期出现的呢?大约在战国到秦汉时代。战国末年《韩非子》中记载,“荆王大説,以鍊金百鎰遗晋。”这里提到的“鍊金”指的就是黄金。

又如《冯谖客孟尝君》中提到“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这里的“金”,明确提到是“黄金”。又如燕昭王为报国仇而设置“黄金台”招贤,这里也是特意提到了“黄金”,可见这时“金”作黄金使用便多了起来。

所以阅读战国及以后的文献,就要区别“金”字到底是不是指黄金了。有时泛指钱币、钱财,如《报刘一丈书》中的:“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有时指金属制成的器皿器具,如《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有时指货币单位。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公输》:“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垓下之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

其区别当据语境而得。这就像老板给你发奖金一万块,并不意味着给你一万块金砖一样。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地告诉你“赏金千两”李自成想抓崇祯,悬赏封万户侯,首告者赏金千两。

清代对部落的赏赐,“月赏金五十两,银二百两”,这里很明确一定不是铜,而是黄金。“赏金”如果是铜,动辄千斤万斤;但一到“赏黄金”,就立刻变得小家子气,往往很难达到“千金”,景帝遗诏中仅赏赐“吏二千石黄金二斤”,所以这里指的肯定是黄金。

霍光废皇帝为海昏侯时说他的十罪中有一条是赏赐了近臣黄金一千斤,“黄金千斤”已经是足够弹劾皇帝的大事了,可见黄金在当时的珍贵。

当然,古人所说的“斤”与今天的“斤”所指重量并不相同,战国到东汉以前的黄金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每一块就是“一斤”,重量一般在250克左右。

《汉书·武帝纪》中明确说道:“三月,诏曰:“有司议曰,往者朕郊见上帝,西登陇首,获白麟以馈宗庙,渥洼水出天马,泰山见黄金,宜改故名。今更黄金为麟趾蹄以协瑞焉。”因以班赐诸侯王。”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