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医是哪四个(古代四大名医分别有哪些贡献)

6779 但元灵
摘要: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神医——扁鹊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

一是倚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

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 命的人不治;

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

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

五是身体虚弱不 能服药的不治;

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

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在这四诊 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

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 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 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 医”(儿科),医名身着。

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酰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 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据《汉 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 重整字样。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 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

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 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

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 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昌作自已的侍医。曹操常犯头风眩晕病,经华佗针刺治疗而痊愈。

但华佗为人耿直,不愿侍奉在曹操身边,甚至认为作侍医是可耻的职业,于是就托词妻子有病,以及回家取方药为由,一去不再返回。

曹操多次写信催促 华佗,又令当地郡县把华佗遣还,最后派人偷偷察看,才知华佗不愿为侍医,遂将华佗逮入狱中。

有人向曾操请求宽恕华佗,曹操不听劝说,竟残酷地杀害了华佗。   

华佗生前著有医书,临死时拿出一卷交给狱吏,狱吏不敢接受,华佗将书焚毁。

此乃千古 之憾事,历代托华佗之名而出的医书有数种,旧题华佗所著的《中藏经》中,相传记载有华佗 的一些学术经验与方术及药剂。

曹操杀害了华佗后,常感到内疚后悔,特别是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病重时,更是非常后 悔杀了华佗,令儿子的病得不到治疗。

早在三国时,华佗就被魏国列为著名医家,后世誉称他 是“外科学鼻祖”。

华佗在医药学术上兼通各科,尤以外科为最负盛名。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字玑,东汉著名的医学家。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 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 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南阳郡涅阳 (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人。

张仲县青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博览群韦,对医学有极大兴趣,并从史书中受到古代名医 扁鹊的影响和启发,又曾拜同乡著名中 医张伯祖为师。

张仲景对于当时那种追逐权势名利、 不精究医药方术的士人极为愤慨,对于有病求助于巫祝迷信者,认为是"降志屈节,钦望巫 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公元196年尚204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其死于伤寒病者又 十居其七。

面对这种情景,张仲景他毅 然辞官业医,对伤寒病的起因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细心 的研究。

他从前人留下的医学著作中,继承了辩证论治的规律知识,又收集 了民间的药方和 治疗方法;

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加以总结提高,一方面为人治病,一方面从事著述,写出了 《伤寒杂病论》。

此书经后人整理校勘,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除了《伤寒论》和《金匿要略》外,张仲景还写了很多著作,如《评病要方》、《五藏 论》、《口齿论》等,可惜均已失传。

张仲景从东晋咸和年间起,被称为"医圣"。他所创造的"六经"分证、中医诊断病情的阴 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辩  证施治的原则,为祖国中医学奠定了基础。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生于隋开皇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 元682年)。

他自幼多病,家境也很困难,但却非常好学,廿岁以前就读了许多有关诸子百家 学说和古代名医的著作,所以不仅博通经书,而且精于医道。

孙思邈是一位勤奋好学,学识渊博,具有八十余年丰富经验的医学家。

他首先继承古代医学遗产,如黄帝 内经、《伤寒论》、《甲乙经》、《本草经》、《肘后备急方》中的各家学说。

同时吸收当归名医名著之所长,花费很大精力,收集整理了民间的单、秘、验方和种药采药技术,以及国外传入的医药知识。

在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著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 方),以后又完成了《千金翼方》。

这是两部很重要的著作,孙思邈在书中的自序里说:"人 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取名"千金"。   

孙思邈突出的成就是集唐代以前医方之大成,对祖国方剂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孙思邈 在《千金要方》中收集了易方达5300个,《千金翼方》中所收载的方子也有2000多个,其中 不仅限于"经文古方",还有"俗说单方"。

这两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唐代以后许多中医药 书籍所引据,尤其《千金要方》被宋代林亿校订印后(1066年),历代均有刻印,流传甚广。

不但为我国医家所重视,对国外也很有影响,日本曾将其列为医学生的教科书。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