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的作者是谁(陋室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作,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81个字,却字字珠玑,层次分明,借“陋室”表达了刘禹锡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情怀。
在《陋室铭》中,刘禹锡开篇就点明观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相比于外在条件的陋室而言,更重要的是“惟吾德馨”,在这陋室之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美色;
更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脱去世俗羁绊,“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试看南阳的诸葛草庐,西蜀的子云亭,不也是如此吗?就连先贤孔子也说“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这篇文章的题材是“铭”,也即是铭文。
当时的刘禹锡被贬和州,由于受到当地官吏的刁难,只安排刘禹锡了一间陋室,作者便写下这篇《陋室铭》,请人刻在石碑之上,立于门前,而刻于石碑之上的便是这篇铭文。
刘禹锡,中唐时期文学家,其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并在改革失败后遭到贬谪,刘禹锡的贬谪之路长达二十余年,可以说是受尽坎坷。
但是刘禹锡却有着不向命运屈服的坚强性格,这不屈的性格不仅造就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经典。
在刘禹锡被贬和州时期,作为朝廷的犯人,自然失去了政治礼遇,而当地知县更是多方刁难,其将刘禹锡安置在江边居住,江边潮湿低洼,环境恶劣。
而刘禹锡却怡然自得,亲笔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张贴于门上。
知县听闻之后,颇为生气,又将刘禹锡安置在河沟之旁,房屋更加狭小,但刘禹锡丝毫不在乎,仍在屋门之上写下“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愈发生气的知县,忍无可忍,将刘禹锡重新安置在闹市之中,但只留下一小间房屋,只能放置一床、一桌、一椅。
刘禹锡面对如此“斗室”,愤然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以借物言志,表明自己不与世俗为伍的不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