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博望坡在哪里(博望坡和张骞有什么关系)
火烧博望坡就发生在这里,博望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北靠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白河,为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势险要,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
镇域是西汉外交家张骞封侯地和三国时期火烧博望坡古战场遗址所在地。
说起博望,必须提到张骞。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汉族,字子文,汉中城固博望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
因大汉时期多次出使西域,为中国汉朝开辟陆地丝绸之路,立下汗马功劳。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为褒奖张骞,功勋卓著,取广博瞻望、博得众望之意,封侯博望国(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因此而得名博望,方城因此也称为陆路丝路之源头。
后张骞病故,旧部扶灵柩归原籍汉中城固博望(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安葬。现方城县博望镇留有张骞祠,张骞桥等历史遗迹。
方城人为纪念博望侯张骞,在方城县城区修建张骞广场和张骞雕像、城区道路命名张骞大道,以示纪念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丰功伟绩,以瞻后人。
在博望新老城镇之间由白条河自然隔开,河上有一座桥,叫张骞桥。据说这座桥是张骞封侯于此地的唯一“物证”。这是一座三孔石桥,西边桥头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汉博望侯张骞封邑”几个字。
两侧的桥栏上石镌刻着36幅仿汉画石刻,内容反映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事迹。后到唐代时期,开国名将尉迟敬德驻军于博望,见桥破败不堪,故而修缮三孔石桥,后人又称敬德桥。
博望镇有“一步三眼井”,据说是当年诸葛亮让关羽镇守博望,当年天旱缺水,博望仅有一口井水质好、水源足,争相取水往往发生矛盾,关羽正愁于此事。
诸葛亮却想到了好办法,命手下在水井口上,盖上凿有“品”字洞口的一块石板,形成三个井口,往外汲水互不相扰。井很深,井壁用汉砖砌成,三孔分别占据一步于井上,一眼官用,一眼民用,一眼兵用,打水也有秩序,故称“一步三眼井”。
诸葛亮汉军屯兵博望坡后,因博望城地势偏高,将士饮水造饭困难,诸葛亮计从心来:用水和面,和成硬块,用随军大锅炕熟,形似盔,以饷将士,果然美味。
由此博望坡锅盔成为一道天下人人皆知的风味美食,传承至今。博望先后为侯国,为县,为店,为驿,为镇。历经风雨变迁,沧海桑田,随着乡村振兴大迈步,古镇焕发青春活力。
博望大力发展农业种植蔬菜和黄金梨,全镇种植黄金梨突破5000余亩。全域人口突破12万人,已经形成方城新工业园区。博望镇是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的“曲艺之乡”。
先后荣获“中州名镇”,“全国重点镇”“南阳市五星级城镇”、”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重点示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