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区别
蒸发结晶与降温结晶的区别
结晶是物质从液态或气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固态物理学的研究范畴。结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
这两种方法在分子排列方式、晶体形态、成份纯度和条件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将详细介绍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区别。
蒸发结晶
蒸发结晶是利用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其溶解度的原理,通过加热并蒸发溶剂的方法将物质结晶出来的过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相对较高且在溶液中的稳定性较好的物质。例如,盐、糖、硫酸等化合物的蒸发结晶是非常常见的。
蒸发结晶的步骤一般为:
首先,将需要结晶的物质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加热至溶剂沸腾,搅拌均匀使物质充分溶解;
其次,停止加热,让溶液自然冷却;
最后,溶剂蒸发殆尽,物质结晶出来。
降温结晶
与蒸发结晶相反,降温结晶是将溶液在规定的条件下急剧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晶体的过程。
降温结晶方法适用于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相对较低的物质,例如,脂肪酸、胆固醇和各种生物大分子等。
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含有多种成分的溶液,可以通过改变溶液中成分浓度比例来控制不同化合物结晶的行为。
降温结晶的步骤一般为:
首先,将需结晶的物质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加热至溶剂沸腾,搅拌均匀使物质充分溶解;
其次,快速降温使溶液过饱和,有机晶体开始在溶液中生长。通常采用冰浴法、蒸发法或者反应法等。
最后,通过离心、过滤或涂覆等方式分离和干燥制得晶体。
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区别
下面是对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主要区别进行总结:
1. 分子排列方式不同
蒸发结晶的分子排列方式是由溶液中的分子离开,聚集在一起形成晶体。
而降温结晶则是由溶液中的分子在凝固边界(如冷却强度)上形成结晶核,随着游离分子加入,逐渐将核扩大到晶体大小,最终形成固体。
2. 晶体形态不同
蒸发结晶所得到的晶体形态大概率较为均匀,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而降温结晶所得到的晶体呈现出分支状,不如蒸发结晶的晶体整齐。
3. 成份纯度不同
蒸发结晶所得到的晶体组分纯度要较降温结晶高,但溶液的浓度限制了物质从蒸发液中沉淀出来的最大纯度。降温结晶相对于蒸发结晶来说,纯度更容易受到杂质的影响。
4. 条件要求不同
蒸发结晶对溶剂蒸发速度的要求相对较小,需要匀加热到一定程度,让物质能够充分溶解才能进行蒸发结晶。
而降温结晶条件较严苛,需要快速降温且温度稳定,以控制晶体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形成。
因此,选用何种结晶方法,要根据物质本身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才能获得优秀的晶体。
结论
综上所述,蒸发结晶与降温结晶在分子排列方式、晶体形态、成份纯度和条件要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选用何种方法进行结晶,要根据物质自身特性而定,才能获得理想的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