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谁(蔡文姬为何会写下胡笳十八拍)
位列古代四大才女之首的蔡文姬,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和书法。
可她少年丧夫中年丧父,被掳胡国母子分离,个人活得悲苦凄凉,但她用悲情文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动荡离乱,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酿造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时代悲歌。
可惜隋书收录的《蔡文姬集》已失传,只流传下两首作品,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是一首长达1297字的乐府叙事诗,叙述了她在战乱中被掳、在胡地思乡、不得不忍痛别子归汉的悲惨遭遇。
《悲愤诗》则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读来句句激昂酸楚。拨开历史的烟云,读一读文姬归汉背后的故事。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颇负盛名的大咖学者,不仅官做得大,文学、音乐和书法也都是顶流,被尊为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他还制作了著名的焦尾琴,独创了“飞白”书体。
蔡邕完美的基因也遗传给了女儿,蔡文姬出生不久,在“抓周”仪式上,把桌上的胭脂盒和金银珠宝扒来扒去,一把抓住了一只笔,让蔡邕十分高兴。
蔡文姬九岁时,一天夜里聆听父亲弹琴,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蔡文姬调皮地告诉父亲,第二根琴弦断了。
蔡邕很惊讶,说这不过是你偶尔猜中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蔡文姬说是这次是第四根,蔡邕才相信女儿有音乐天赋,这事情被写进《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
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一晃而过,初长成的才女蔡文姬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远嫁儒学大家族河东卫氏,丈夫卫仲道也是一名大才子,两人情投意合十分恩爱。
可惜好景不长,结婚不到一年,得了肺病的卫仲道便因终日咯血而撒手人寰,婆家认为蔡文姬有克夫的嫌隙,新寡的蔡文姬丧夫又无子,受不了风言冷语,不得不又回到娘家,还不到17岁。
在父母的庇护下又过了几年,不料父亲蔡邕因为同情有知遇之恩的董卓,被司徒王允投进了大狱惨死,没多久母亲也撒手人寰。
史料没有记载蔡文姬有无兄弟,但明确记载景献羊皇后是蔡邕的外孙女,由此可以推断蔡文姬还有姐妹。
父亲为女儿撑起了一片天,蔡文姬对父亲的崇拜以及信赖与生俱来,在精辞章通数学,晓天文善音律的蔡邕的亲自教导下,她的生命获得了最营养的滋养。
虽然生于乱世却生活无忧无虑,只需要习读音律书法,诵读诗文,每天清晨打开窗户,让阳光涌进来,呼吸新鲜空气,看蓝天白云和成群的飞鸟。
父亲蔡邕走后,蔡文姬的天也塌了,世道也更乱了,到处打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血与泪,也充满了悲愤与痛苦,这些经历后来都被她写进了诗中。
可这些不过是她苦难人生的序幕,天下大乱,羌胡番兵趁机在中原一带趁火打劫掳掠百姓,载满战利品的队伍沿函谷关向西行走,沿途哭嚎连天。
随着难民到处流亡的蔡文姬也未能幸免,她和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起被带到南匈奴沦为胡人的奴隶,被虎背熊腰的左贤王相中,开始了黑色的滞留异域生活。
她听不懂方言,吃不惯生肉,每天晚上还要忍受左贤王的无休止的折腾,并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
她被逼着学习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却始终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饱尝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
归汉后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蔡文姬日夜思念远方的家乡,渴望早日回到故国,心心念念必有回响,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群雄,想起老师蔡邕的宝贝女儿还在胡地受苦受难,懂了恻隐之心。
把南匈奴单于呼厨泉当人质留在邺城,同时遣使臣周近和董祀携带黄金千两和白壁一双,去面见左贤王,要求赎回蔡文姬。左贤王一想不放人还真的不行,加上重金的诱惑,只好同意换人。
归汉的那一天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蔡文姬抱着两个胡儿肝肠寸断,在汉使的催促下,恍恍惚惚登上马车,马蹄声声都踏在心坎上。
《胡笳十八拍》这样记录: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蔡文姬终于结束漂泊回到故乡。曹操看小师妹无依无靠,把她嫁给年轻帅气的才子董祀。
22岁的董祀心里压根看不上34岁的老女人,但不敢忤逆曹操,连红盖头都懒得揭,新婚之夜喝得大醉和衣而睡。蔡文姬也不吵不闹,夫妻有名无实。
没多久董祀犯罪当诛,蔡文姬披头散发光脚跪在冰天雪地中,向曹操叩头请罪,董祀被赦免后,感念妻子的再生恩德,两人终于成了真正的夫妻。
蔡文姬一生坎坷,晚年能过上平静的生活,多亏曹操的百般周全。而她的回报是,替曹操默写出在战乱中遗失的古籍内容,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如果想神交这位才女,就去听听她的“胡笳十八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