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是谁的称号(一个忠义勇猛的败军之将为何被称为武圣)
历史上,古代人的最高成就,那一定是被后人称为“圣人”,像是文圣孔子、史圣司马迁、诗圣杜甫、武圣关羽等,凡成圣之人,无一不是在各行各业做出卓越贡献,比如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司马迁忍受切肤之痛创作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杜甫飘荡一生,以笔记录大唐由盛转衰的壮阔史诗。
和这些人比起来,关羽的成圣之路,似乎有些名不副实,抛开《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虚构事迹不谈。
正史中关羽可圈可点的事迹便是追随刘备、阵斩颜良、镇守荆州、襄樊之胜、败走麦城,他的一生只打赢一场仗,名将也只斩杀一人,凭什么会被后人称为武圣。
名不副实的武圣
对于圣人这一名词,无论当世之人有多大成就,活着的时候都无法享受圣人这一称号,大都是死后被后世追封,而且必须是由官方追封,否则没有可信度。
这也让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成圣的人寥寥无几。
获得老百姓信赖的,不一定得到官方认可;得到官方认可的,不一定获得老百姓信赖,这之中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位的他称自己为圣人,并要求朝中之人也这么称呼自己。
可当他死后,他自封的圣人称号也随他一起埋入尘土。
通过这也可以看出,凡人想要成圣,得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得在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心中产生既叫好又叫座的氛围;
得在所专注的各个领域达到极致才可以,这之中孔子、司马迁、杜甫做得就比较好。
然而关羽的武圣称呼,和这些人的成就比起来,略显相形见绌,虽然关二爷行军打仗必看《春秋》,因此落得一个儒将的称呼,但要只知道,《春秋》的作者正是孔子。
如果仅凭看《春秋》的儒将名号便成武圣,那历史上弃文从武的武将数不胜数,为什么他们不能成为武圣?
除了略有文化的儒将称呼外,关羽的武艺在三国战场上虽然超过普通小兵一大截,但无论是三国历史中还是历朝历代中,他的武艺都算不上出类拔萃;
像是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宋朝岳飞、明朝戚继光等,这些人所立下的功勋无一不超过关羽,如果仅凭武艺论圣,关羽完全排不上名次。
一场胜仗,斩杀一人的战绩
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由关羽亲自指挥的战役“襄樊之战”,是关羽唯一一次打赢的胜仗,而阵斩颜良,是他唯一斩杀的一位名将。
阵斩颜良是关羽为曹魏阵营立下的功劳,那时的关羽与刘备因抵抗曹魏大军走散,刘备于乱军丛中投奔袁绍阵营,从来不知道投降二字怎么写的关二爷面对曹操誓死不降。
最后因张辽从中说和,关羽以前提条件,一旦得知刘备下落就去找他为由,暂时投降了曹操。
在曹魏阵营时,关羽为帮曹操立功,尽快脱离曹魏,在曹、袁交锋的战场上斩杀了河北名将颜良,而后功成身退离开曹操。
纵使跟刘备在一起后,关羽功劳不多,但关二爷在三国中依旧是万人敌的存在。
虽然打不过吕布,与诸多名将也是五五开,但生性傲气的关二爷看谁都是插标卖首的匹夫,但关二爷的傲并不是自命清高,而是有着本钱的。
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中,年近六旬的关羽在与曹魏军队对峙的情况下,以水淹七军的壮举,斩于禁、擒庞德,体现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深谋远虑。
这是关羽的高光时刻,也是他的落幕之战,在这之后,东吴军队突然反水,与曹魏阵营站在一起,致使关羽的大本营荆州被东吴大将吕蒙占领。
寻求突围的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俘,成为俘虏时,东吴曾劝关羽投降,但是被他拒绝了,这才导致关二爷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总结:
细细论来,关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义气,还有他的气节,也正因如此,他在勾心斗角的三国战场乃至中华历史中显得愈发弥足珍贵。
虽然成圣有历朝历代君王愚民统治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于武将中,关羽的确算得上是最有气节、最讲义气的人,这也是关二爷之所以成为武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