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骨疗毒的意思是什么(射中关羽的到底是什么毒箭)

6230 绳嫔
摘要:刮骨疗伤,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也有意志坚强的意思。

刮骨疗伤,就是将深入骨头的毒液用刀刮除,达到治疗的目的。特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后来也用刮骨疗毒比喻意志坚强的人。也有意志坚强的意思。

关于此事,正史《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適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那么射中关羽的,到底是什么毒箭?必须要通过刮骨这种手段才能治愈。讲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古人所用的毒箭了。

弓箭,是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就在使用的重要武器。也是从那时起,人类就慢慢发现了一些有毒的动物和植物,并且知道提取毒素制作毒箭,以增加猎捕大型野兽的杀伤力。

所以,毒箭的最初用途是狩猎。不过,既然毒箭可以射杀大牲口,当然也可以射杀敌方猛将,在这个逻辑下,毒箭逐渐被运用于军事作战。关羽在战场上,就是吃了这个亏。

按照毒箭所用毒素的来源进行分类,毒箭可以分为动物毒箭和植物毒箭。

可以用来制作动物毒箭的动物毒素,种类并不多,主要来自毒蛇和毒蛙。印第安人就用棘树蛙制作毒箭,而这种蛙后来也被正式命名为“箭毒蛙”。

被这种毒箭射中的动物,瞬间麻醉,分分钟就挂。

非洲人还会用有毒的红蚂蚁和甲虫制作毒箭,夏威夷人会用有毒的珊瑚制作毒箭,而我国彝族人则可以利用牛角蜂和七里蜂在自卫时由尾部蜇针释放的毒素,制作毒箭。

但是,可以用来制作植物毒箭的植物毒素,种类就太多了。据不完全统计,分布在温带地区和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至少有三百种以上可用作毒箭用途。

植物中最毒的,是“箭毒木”。我们中国人,给这种树取了一个更为形象的名称——“见血封喉”树。

此树全身是毒,杆、枝、叶、花、果的白色汁液中,均有剧毒。其毒性之烈,可以从以下中毒现象中窥见一斑。

人畜被这样的毒箭射中,有一句话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即上坡最多跑七步,下坡最多跑八步,第九步一定毙命;只要被其断裂的树枝扎伤,就会马上窒息而死;

就是人身上有破皮,沾上其汁液也会死;如果这种汁液溅进眼睛里,马上失明;被这种毒箭射死的野兽,其肉也不能吃,否则也会中毒死去。

“见血封喉”树,属于落叶乔木,树干粗壮高大,树皮厚,有花有果,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省,还有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以及北非热带地区。

我国西藏还有一种生长在海拔5000米高山上的植物,名叫“一枝蒿”。其茎磨成粉之后,就成了毒粉。磨粉时要特别小心,手上不能有伤口,还要用衣服蒙住口鼻后在上风处操作。

为了验证毒效,可以将鸡的伤口洒上毒粉,随后抛向空中,鸡坠地即亡,毒粉就制作成功。

相对于“见血封喉”树和“一枝蒿”的毒,其余的植物毒素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起码,这些植物毒素不是瞬间致命,好歹还有得救。

“乌头”,我国也称为“草乌”的,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植物毒素。这种植物属于毛莨科乌头属,其根部所含的乌头碱有毒。

《本草纲目拾遗》和古彝文经书《毒的起源经》均记载了这种毒素。乌头碱的毒性也比较大,常人只需口服3-4毫克,就会出现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的症状,严重者还会心脏骤停。

这种植物之所以有“乌头”之名,是因为其外形与乌鸦头相似。

野生“乌头”叫草乌头,人工种植的“乌头”叫川乌头,而川乌头的侧根又名“附子”,都有毒。“乌头”之毒,国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准确认识。

《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苏秦此处说的“乌喙”就是“乌头”。

因为其有毒,所以人在肚子饿时吃乌头,跟饿死是一样的结果。

从史上关羽中毒箭之后的反应来看,他所中的毒,至少不是“见血封喉”树和“一枝蒿”那样瞬间致命的剧毒,因为他并没有当场死亡。

多种典籍记载表明,关羽所在的中古时代,还有他所在的战场地域,决定了射中他的毒箭,最有可能是“乌头”毒箭。其实罗贯中也是这样认为的。

关于关羽到底中了什么毒,他在一千多年之后所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说到了点子上:“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所以,射中关羽的,正是“乌头”毒箭。

可是根据史书记载,这种毒并不是什么特别难解的毒,一般情况下,中了“乌头”毒箭,可以按照《备急千金方》中的办法治疗:

“为射罔箭所中,削竹如钗股,长一尺五寸,以绵缠绕,水沾令湿,取药纳疮中,随疮深浅令至底止,有好血出即休”。所用的药,可以用川穹、苦荠等草药外敷,也可以辅之以芍药末加入酒或米汁中口服。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说“禽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可以盐汁、大豆,解射罔毒也”;

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也记载:“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解之方:大豆煮汁,及盐汁,服之,解”。

本来按上述方法,“乌头”之毒轻轻松松就解了。但是,关羽中了毒箭之后,初次帮他处理伤口的军医肯定是“庸医”一个。

他做事太马虎了,对于一军主将的祛毒治疗,居然都没有做到彻底根除。

最后伤口是愈合了,可残余的“乌头”之毒还在关羽体内作祟,并且已深至臂骨,导致关羽“每至阴雨,骨常疼痛”。等到第二次治疗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于是,只好采取非常手段,将已经愈合的伤口重新挖开,“破臂作创”,然后再“刮骨去毒”,直到完全刮去残留在肌肉及骨骼上的“乌头”之毒。

经过此次大手术,关二爷的身体已大不如以前,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被马忠擒获杀害,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154386093@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