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马谡简历(马谡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实际才能差多少)
马谡的才情还是有的,但是有点言过其实,所以才不被承认。为什么呢?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从马谡的履历来看,马谡还是一个做官的材料,从历史上来看马谡,也就是最多能做到太守。想要做一国的宰相差的太多。
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连丞相诸葛亮对他也深为器重。
从这一点来看,马谡确实有才,这是不可否认的。基于当时蜀汉人才凋零的境况,诸葛亮像是发现了救命稻草一样,经常把马谡带在身边,加以培养,想为蜀汉培养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
从蜀国当时的情况来看,按诸葛亮的想法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诸葛亮太自信了。对马谡也是太相信了。
当初刘备临终之时就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但是诸葛亮并不这样认为。并在其北伐的战斗中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
难道说马谡这个人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他实际的才能就差这么多吗?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作乱不服王化已经很长时间了。
即使丞相今次出兵将其击溃,但是过段时间南中还会继续作乱,那这次征伐就没什么意义了。而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讨伐曹魏,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
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我想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此言正和诸葛亮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便采纳了马谡的建议。 不久,诸葛亮斩杀雍闿,并依照马谡之言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因而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再次反叛 。
由于马谡的想法很多和诸葛亮的都不谋而合,深的诸葛亮欢心,诸葛亮也是有意安排马谡跟着自己。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作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己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在甘肃境内)。
当时有久经战场的老将魏延、吴壹等,众将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但当时马谡也在争当先锋,并立下军令状。
而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其实也不难看出,在此次,诸葛亮想让马谡在此立大功,而马谡也想借此扬威,顾又在此不谋而合。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马谡。
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据不采纳他的计谋。
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 ,马谡的士兵败逃四散。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致使此次北伐功亏一篑。
又或者是马谡立下军令状死守街亭,但是他真的能挡得住张郃的大军吗?或者是战死沙场。这也是一种可能。
又或者是诸葛亮已经料定此次北伐已经不可能成功了,派马谡去,只是为北伐失败找的一个借口。而马谡只是一个替罪羊而已。这也是一种可能。
历史没有如果,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马谡都逃脱不了被斩的事实。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这正是曹雪芹《红楼梦》中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
纵然当时蜀国人才匮乏,诸葛亮之后还有姜维,蒋琬等有威望的人在,面对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人,我想这些人都会不服的。